横跨两侧胸腔,重达6.6斤的肿瘤,“霸道地占据了71岁高龄老人整个中下胸部,肿瘤从胸后方将心脏紧紧推挤在胸骨上,心脏由原本的梨形,被硬生生压成柿饼状。
近三个月来,这个巨大肿物犹如一座小山,“狠狠”地压着老人喘不上气,几乎要了他的命。
近日,我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河南省胸科医院名誉院长王平凡及心血管外科八病区(大血管外科)高夏团队为一71岁高龄老人实施中下后纵膈及两侧胸腔巨大肿瘤切除术,成功解除了老人致命危机。
老人家住郑州本地,两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大口吃饭时偶有吞咽困难等症状,但并未放在心上。
两年间,老人不适症状逐渐加重。直至三个月前,实在无法忍受病痛折磨的他,在儿子姚先生陪同下再次来到郑州某大医院检查。然而这次的诊断结果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因肿瘤巨大,严重压迫了心脏,无法手术。
面对这样的结果,姚先生不甘心,近三个月来他带着老人辗转了北京、上海、郑州等地,接连五次住院,除穿刺活检报告为纤维性肿瘤外,所有接诊医生均因“肿瘤巨大,风险太高”这同一判断而拒绝手术,这让老人一家几近绝望。
今年11月初,老人因呼吸困难再次入院,接诊医生建议转至河南省胸科医院进一步治疗。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姚先生立刻带着父亲慕名来到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八病区(大血管外科)寻求救治。
入院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后,河南省胸科医院名誉院长王平凡根据患者影像资料做出判断:老人中下后纵膈巨大纤维瘤有多个分叶,向两侧胸腔突出达左右侧胸壁,属膨大性生长,基本可排除外侵肿瘤的可能。心脏虽受压明显但冠脉CTA提示无冠心病,可尝试进行手术切除。
“纤维瘤巨大,心脏受压严重,从后下纵膈到左右两侧胸腔下部被巨大肿瘤几乎填满,那么多医生说不能手术我是能理解的,因为这种极端的情况确实很少见。”王平凡坦言。
要想成功切除肿瘤,要面临多重难关。
其一,因肿瘤横径达25cm,位于左后下纵隔深处,已全部压迫心脏及两侧肺部、膈肌,瘤体占据了整个两侧胸腔下部,心脏受压已到极限,瘤体与心脏间距近乎为零,手术几乎没有可操作空间,术中一点轻微的外力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极易造成心脏骤停。
其二,肿瘤与心包、左右肺组织、食管中下段、气管紧密粘连、分界不清,周围毗邻食管、气管、肺动脉等多根血管神经,对于这些复杂的解剖结构一旦游离不当,很可能造成大出血。
如何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避免损伤周围重要脏器,减少术中出血量,确保手术安全,是整个手术团队要面临的挑战。
但,关关难过关关过。
术前,王平凡手术团队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拟定手术细节并制定详细应急预案。
在术前讨论时,对于切口的选择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如果按照正中切口在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体外循环中需要肝素化防止血液凝固,但这将大大增加肿瘤摘除时的出血风险。
最终,手术团队选择了对操作技术要求严苛的传统手术入路:经右胸切除第6肋骨后外侧全长切口,来完成这项高难度、高风险手术。
对于这台曾被多次“否决”的手术,在王平凡看来是“有必要、有意义、有价值,一定要实施的”。
这样的胆量和底气,是来源于术前精准的判断、对疾病了熟于心的认知、详尽完善的应急预案、成熟精进的技术操作、强大默契的团队配合以及医患双方对生命的渴望。
经手术团队充分缜密的术前准备,由王平凡主刀,手术团队联合为老人实施“后纵膈及两侧胸腔巨大肿瘤切除术”。
因肿瘤血供丰富,游离创面大,为减轻游离时对心脏的压迫,减少大出血,术中麻醉医师缓慢诱导、及时补液、提前扩容、严密监测,保证了循环的稳定,为手术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术中,当打开右侧胸腔后,原本应看到右肺的位置此时被巨大肿瘤填满,难以下手。手术团队不慌不忙、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精细操作,依次对挤压在右胸、心后方、左胸的多个肿瘤逐一剥离、切除,保护了食管及肺部不受损伤。
△术中被切除的巨大肿瘤
耗时4小时,手术团队完成了这场“生命禁区”的救治,术后两小时患者清醒,目前恢复良好,已返回普通病房。
王平凡说,此类纤维性肿瘤往往是隐匿发生,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当患者身体逐渐出现耐受后,常常会因忽略而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但该患者胸腔内、心肺上压迫着如此巨大的肿瘤实属罕见。
王平凡提醒,任何疾病都应早发现早治疗,该患者如果在两年前发现肿瘤时能及时手术,可进行微创切除,且手术风险也会小很多。
(徐紫渝 马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