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碰!这种“可爱”小动物携带致命病毒,春天特别多

嘉慧浏览趣事 2025-04-23 22:14:51

草长莺飞的春日,正是外出踏青、拥抱自然的好时节。漫山遍野的新绿、枝头欢唱的鸟儿,无不传递着生机与活力。

然而,在享受美好春光的同时,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动物源性传染病,正潜藏在看似平和的自然环境中。这些由动物或其携带的寄生虫传播的疾病,往往悄无声息却危害极大。掌握科学的防护知识,才能让你的春日之旅安全又惬意。

01.春日常见动物源性传染病:潜伏在身边的健康威胁

动物源性传染病,乃以动物或其携带的寄生虫为传染源,借直接接触、叮咬、空气传播等途径,把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传给人类的疾病。

在春季,由于气温回暖、万物复苏,动物活动频繁,病原体传播风险显著增加。以下是几种春季高发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值得重点关注。

(一)蜱虫与莱姆病:草丛中的隐形威胁

蜱虫是一种常见的吸血寄生虫,广泛寄生在鹿、野兔、啮齿类等小型哺乳动物身上。这些动物可能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等病原体,蜱虫在吸食感染动物的血液时,病原体会在其体内存活繁殖,甚至通过虫卵传递给下一代。

当蜱虫再次叮咬人类时,病菌便随之进入人体,引发莱姆病。莱姆病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等,容易被忽视。

随着病情发展,皮肤会出现特征性的红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心脏传导异常、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症状,甚至导致面瘫。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及时发现和治疗尤为重要。

(二)恙螨与恙虫病:灌木间的偷袭者

恙螨的幼虫常寄生在啮齿动物身上,以吸食血液为生。这些小动物体内往往携带恙虫病东方体等病原体,恙螨幼虫在吸血过程中会将病原体摄入体内。当幼虫再次叮咬人类时,便会将病原体传播给人体,引发恙虫病。

恙虫病起病急骤,患者会出现高热、剧烈头痛、四肢酸痛、皮疹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三)流浪猫狗与狂犬病:春季需警惕的“老朋友”

春季是猫狗的发情期,动物情绪波动大,攻击性增强。

一旦被携带狂犬病毒的流浪猫狗咬伤或抓伤,病毒便可能通过伤口进入人体。狂犬病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一旦发病,几乎无有效治疗手段,预防成为关键。

02.科学防护:筑牢健康防线

面对春季高发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做好预防措施是保护健康的核心。以下实用防护建议,助你轻松应对风险。

(一)衣物防护:从细节做起

选择长袖长裤出行,建议挑选浅色系衣物,便于及时发现附着的蜱虫、恙螨等寄生虫。

将袖口、裤脚扎紧,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避免穿着宽松、易勾挂的衣物,降低在草丛、灌木中被划伤或沾染寄生虫的风险。

(二)环境规避:远离高危区域

踏青时尽量避免在草丛、灌木丛中久留,不要随意坐卧。

这些区域是蜱虫、恙螨等寄生虫的主要栖息地,减少接触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若需穿越植被茂密的区域,建议佩戴帽子,使用驱虫剂喷涂衣物和暴露皮肤。

(三)个人清洁:回家后的必修课

结束户外活动后,第一时间洗澡更换衣物,仔细检查全身皮肤,重点查看腰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以及头皮、耳后等隐蔽部位,确保无蜱虫附着。

若发现蜱虫,切勿强行拔除,应使用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缓慢向上拔出,并及时就医处理。

03.紧急应对:被叮咬后的正确处理

即便做好防护,意外仍可能发生。若不慎被动物或寄生虫叮咬、抓伤,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一)伤口处理

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彻底冲洗伤口至少20分钟,清除病原体;随后用酒精或碘伏消毒,降低感染风险。

(二)及时就医

尽快前往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评估感染风险。若怀疑狂犬病暴露,需遵医嘱接种狂犬病疫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若发现蜱虫叮咬,医生会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莱姆病预防性治疗。

(三)持续观察

被叮咬后一周内,密切关注身体状况,若出现发热、皮疹、头痛等异常症状,立即就医检查。

春日的美好,值得用心守护。掌握动物源性传染病的防护知识,既能安心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又能为健康筑牢防线。无论是漫步林间小道,还是探访郊野公园,做好防护措施,才能让每一次踏青都成为难忘的健康之旅。

愿你在这个春天,与美景相伴,与健康同行!

文本来源 @科学辟谣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嘉慧浏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