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开国少将:12岁参军,埋战场靠苍蝇救命,102岁身体硬朗

非凡的黑索白 2025-04-24 14:58:31

在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中,涌现出众多英勇无畏的战士,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一门心思只想建起一个既强大又安宁的国家。这些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了中国坚实的脊梁。

现在新中国已经成立了82个年头,许多当初的开国将帅都已经不在人世。目前还在世的最后一位开国少将,是王扶之,他已经达到了102岁的长寿年龄。

英雄虽然年迈,但共和国始终铭记!他一生的辉煌事迹,现在正由新一代人继续传承和保护。

【从农村放牛娃到英勇的红军战士】

聊起中国近代史,那简直就是中华民族实实在在的一把辛酸泪。

别说寻常百姓了,就连那些富裕的家庭,在这个年头要想活下去也挺艰难。

王扶之诞生在那个时代,他们一家三代都以耕田为生。但战火纷飞,能不能有收成,都还是个大问题。

在那种环境里,王扶之来到了这个世界。五岁那年,因为家里太穷,母亲没钱看病去世了。之后,他就只能和爷爷、爸爸一起生活,天天吃着糠和野菜。

尽管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王扶之对生命的热情却从未减退。

家里没饭时,他就上山去采些野菜,帮着爷爷和老爸做些自己能干的活。但慢慢地,世道变得越来越糟,光靠种地已经没法让家里人吃饱饭了。

爸爸没办法,只能领着他到一个有钱的地主家做工,于是他就成了地主家的一个牧童,专门负责放牛。

王扶之就这样过了好几年这样的日子,身为农家子弟,那时候的他,满脑子就是想着怎么出去打工赚钱,然后娶个媳妇回家。

没想到,王扶之心中的那份憧憬被他老爸给打乱了。老爸虽然是个农村人,也没啥文化,但他就是铁了心要把王扶之送进学校。

虽然王扶之只接触过像“三字经”和“百家姓”这样的启蒙读物,但对他来说,这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条件了。毕竟,家里总算是有了个能读书认字的人。

仅仅学上三个月,又能带来啥大变化呢?王扶之的生活还是老样子,天天在外面风吹雨打地放牛。

但有时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事儿仿佛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

12岁那年,王扶之在外头放牛,无意间撞见了一队红军士兵。那时候的他,根本分不清红军和国军有啥不一样。

他原本觉得,那些军队只会窝里斗,对老百姓的生死漠不关心。但当他再次望去,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大吃一惊。他看到的不是抢夺百姓粮食的国军,而是一群戴着八角帽的红军,正和乡亲们一起辛勤劳作。

王扶之看到那一幕,心里头印象特别深,立马撒腿就往家跑,找爸爸商量去了。他跟爸爸说,自己想参加红军。

老爸心里头也不乐意自个儿的孩子一辈子就拴在牛屁股后面,转念一想,在部队里头怎么着也能混口饱饭,于是就点头答应了王扶之的请求。

还有件挺有意思的事儿,那时候想参军,年龄得满14岁才行,可王扶之呢,才12岁,离参军的岁数还差得远呢。

好在那个时候还没有身份证这类能证明年龄的东西,王扶之本身也长得快,12岁个子就窜到了差不多1米6。于是他就跟红军说自己17岁了,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参了军。

王扶之参军后,又加入了中国共青团,接受了共产主义理念的洗礼。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要为国家的安宁去战斗。

他每天都拼命训练,就盼着能早点上战场,啥苦啥累都不在乎。跟国民党军队打的时候,他表现突出,拿了好些奖章。后来跟日本军队对战,他指挥得特别棒,真是立了大功。就连解放战争那会儿,他也毫不含糊,立下了三次大功。

解放全中国后,我以为能过上安稳日子了,可事情没那么简单。由于美国老是找茬,王扶之二话不说,就主动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斗。

【抗美援朝展风采,苍蝇救命得生还】

一到朝鲜,王扶之立马就跟队伍一块儿,火急火燎地加入了战斗。

但那时候,新中国刚站稳脚跟,手里头没啥高级武器。反观美国,二战里几乎没咋受伤,武器弹药多得是。

这场战争的难度因为两国武器差距悬殊而变得异常高,但王扶之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领导能力。在云丘山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他带领343团成功挡住了美国一个连队的进攻,并最终将他们全部消灭。

遇到敌人猛烈的火力压制,王扶之没感到害怕,他灵机一动,瞅准了敌军阵容里的弱项,巧妙反击,最终漂亮地打了个翻身仗。

这场战斗,让中国志愿军的名声响彻四方,同时还终结了美军一直以来的“不败传说”。

但战场上子弹不长眼,啥时候都可能丧命,危险无处不在。

所以,王扶之心里最难忘的事儿,并非打败美国军队,而是那次关乎他生死的突发事件。

1952年的一次战斗中,王扶之和几个战友被敌军炮弹轰得躲进了山洞,结果洞被炸塌了,他们被埋在了最里头。大家都知道炸弹的厉害,那冲击力大得很,他们自己根本没法爬出去。

王扶之和他的战友们,整整熬了38个小时,没水没粮,处境艰难,但他们就是不肯放弃活下去的念头。

战场上条件十分糟糕,他们被深埋地下,想让其他兄弟发现他们,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另外,到了那会儿,他们连呼救的力气都没了。

那时候负责搜索的士兵已经找了老半天,但还是没找到那几个人的影子。而且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搜救设备,全得靠两只手一点点翻找。

我原以为,我这辈子就要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画上句号了。但说来也怪,可能老天爷也心疼咱们这些为国捐躯的战士,事情竟然有了点意外的好转。

正当救援队员们都感到束手无策之际,两只意外飞来的苍蝇忽然闯入了他们的视线。

要知道这可是打仗的地方,哪来的小飞虫呢?

救援的士兵当下心里就琢磨,肯定有活人在那儿,不然不会有苍蝇。靠着这些苍蝇的带路,王扶之和他的战友们最终被顺利救了出来。

经过那件事情,王扶之养成了一个挺特别的习惯,那就是他不再拍苍蝇了。

要是没亲身经历过,谁又能猜到,苍蝇这玩意儿有一天居然能救人一命呢?

这次不可思议的经历,让王扶之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在战场上发挥更大作用,首先得确保自己的安全。

【回家探亲父子俩互相不认识】

1953年,战火平息后,王扶之荣耀归国,并得到了回老家看望亲人的准许。

到现在为止,他已经当了18年兵了。由于通信不方便,王扶之从参军那天起,就没跟家里有过联系。这次能回家,他内心特别兴奋。

那时候的路况可比现在差远了,去村里头大多得靠驴车颠簸着前进,王扶之走的也是这样的路。

在镇上,他碰到了一个牵着驴的老大爷,老大爷头上裹着条白布,脸上皱纹很多,但王扶之没心思细看,他说了自己要去的村子名,然后就坐在车上闭目休息了。

可能这位老人从没碰见过坐驴车的军人,于是主动和他聊起了天,讲起自己有个儿子也是去参了军,但这么多年过去,一直没有他的音讯。

王扶之那会儿压根儿没细想,反正是在镇子里碰上的,对于老人家到底来自哪儿,他心里也没个准儿。

当老人的驴车缓缓停在家门口,王扶之才恍然大悟,原来驾着驴车的正是他的父亲。

两个人之间已经有了18年的空白,现在看对方,早就不像当年那样熟悉了。

父子两人在家门口紧紧抱在一起,两人都流下了眼泪。十八年过去了,王扶之终于有机会好好照顾自己的老父亲,报答养育之恩。

但是,王扶之还在休假中并未真正退伍,因此他得把父亲带上,一同前往部队所在地。

回到部队的王扶之没闲着,他又开始忙活着为国家的军队建设出力。到了1964年,国家给了他一个荣誉,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军衔。

他这一辈子,一直都在打仗和拿奖中度过,但他心里始终记得,战场上那些丢了命的兄弟。每年,他都会去缅怀他们。

现在,王扶之老人已经102岁了,身子骨还挺结实。他依旧心系国家,只不过的重点不再是军队建设,转而关心起社会上的各种关爱行动了。

每到重要的节日,他都会去慈善组织那里看看,用自己的养老金给他们置办些东西。

王将军这辈子过得特别精彩,去年国庆,央视特意去拜访了他。那时候,王将军虽然年纪大了,走路都有些不稳,但他还是满怀深情地对年轻人说:“现在的日子真不错,国家也发展得很好,你们可得继续努力,好好加油!”

王将军这一辈子,都在向大家展示啥是真正的忠心耿耿和敢于负责。就是靠着这些好品质,他才能够一次次在战火中冲在前面,最后还成了新中国历史上一个让人忘不了的大英雄。

今年是咱们国家庆祝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日子,我在想,阅兵的时候能不能碰上王将军呢。

尽管英雄们的时代已经过去,可新的国家保卫者正在茁壮成长。我们会接过老一辈传下来的重任,持续守护我们伟大的祖国。

期盼王扶之将军的老年日子能过得更加平静美满!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4

非凡的黑索白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