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光中将简历,他在灾区怒吼:谁再让记者上来就把谁扔水里

非凡的黑索白 2025-04-22 15:41:12

1945年7月,就在抗日战争快要打赢那会儿,范晓光来到了这个世界。他的名字挺有讲究,意思是“抗战赢了,看到希望”,他老爹给他取这名字,就是盼着他以后能有出息。说起来,范晓光的爸爸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开国上将王平就是他老爹。可奇怪的是,他俩咋不同姓呢?

王平大将军是经历过红军岁月的老一辈英雄,他特别清楚战争时候的危险性。出于对儿子安全的考虑,王平大将军决定让儿子跟着妈妈范景新姓“范”。等到新中国成立后,范晓光曾短暂地改过名字,叫“王可军”,但没过多久,他又改回了原来的名字。

范晓光将军受老爸影响可不小,打小就爱听老爸讲红军那时候的事儿,还有抗战时候吃的那些苦。那些老一辈们英勇无畏的故事,深深刻在了他心里。从那时候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当兵,保卫国家,要像那些先辈们一样,勇敢地为人民服务。

1964年那会儿,19岁的范晓光成功进了南京炮兵工程学院,现在这学校叫“南京理工大学”了。进了学校,范晓光不光是埋头苦读各种文化知识,还特别拼命地训练。就这么一来二去,他炮打得特别好,大家都叫他“炮神”。

范晓光靠着持续不断的拼搏,很快就显现出了自己的才能。到了1973年,因为他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所以被调回了自己的母校,当起了教员。不过在那段时间里,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范晓光暂时离开了军队。转眼到了1978年,范晓光再次穿上了军装,这一次他被安排到了军委炮兵科研处,开始了新的工作。

范晓光一到新岗位,就一门心思扑在了火箭炮这类武器的研发工作上。他常常为了研究一项技术,熬到深夜翻阅各种资料。就是靠着这股子不放弃的劲儿,范晓光在技术上连连取得新进展,给炮兵装备的现代化进程添了不少力。

2003年的时候,范晓光在军队里摸爬滚打多年后,终于迎来了他的晋升机会,他成为了成都军区的副司令。到了2005年,他还被授予了中将的军衔。在成都军区工作期间,范晓光也参与了汶川地震的救援行动。那场地震真是让人惊心动魄,但范晓光在地震发生后仅仅4个小时,就火速赶到了灾区现场。

那时候,余震还时不时来一下,但范晓光一点都不慌。看到地震后的灾区,他沉着冷静地安排起救灾工作。随着救灾任务越来越紧急,范晓光毫不犹豫地决定,让整个省都行动起来。就这么两天功夫,他就迅速组织了十万民兵预备役人员。

在范晓光的带领下,人手足够,大家很快就把救援通道给建好了。紧接着,我们把好几万名伤员都安全转移了,尽量减少了人员伤亡,也救下了好多条命。为了把事情摸得更透,他亲自跑了十多个县去实地查看情况。

那时候,唐家山堰塞湖情况危急,首要任务就是抢险。但偏偏这时候,国内好多记者都涌进了灾区,大家都想抢先发回最新的报道。有的记者连自己的安全都不顾了,不过这么一来,也给救援添了不少乱,他们占用了直升机的资源。

范晓光一到现场,就看到两架本该迅速起飞的直升机被记者给拖住了,心里火冒三丈。他立马大声吼道:“这都啥时候了,救人要紧!谁要是再让记者掺和,我直接把他踹河里去!”话音刚落,原本乱哄哄的场面立马静了下来,一切都变得有条不紊了。

抢险任务完成后,范晓光向媒体公开致歉,他直接说了,那会儿心里一急,就说了些过头的话,希望记者朋友们能包涵一下。范晓光将军在这次抢险救灾中可是立了大功,他用实际行动向大家展示了,“人民至上”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我们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和原则。

#百家说史品书季#

2 阅读:11

非凡的黑索白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