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感如山
今年春节回老家开封,和一批多年未见的中学同学聚会。他们多数在郑州工作,有处级、副厅级干部,有教授,都是职业的高光阶段。下一代或读大学,或初入职场,也在健康成长。
唯独谈到父母,几乎个个都有苦经。
一位孤老父亲患了阿尔兹海默症,整年不出门。家里请了个住家男保姆,力气大,能护得住他。孩子周末从郑州回来,有急事当天就回。
一位老人家患病后情绪忽上忽下,对亲人也会莫名其妙地打骂,最后送去了养老院。一年下来,因为生活、饮食、活动规律,各项指标反而转好了。
一位老人几个孩子都在国外,很孤单,执意要回县城老家,说那里不寂寞,但回去后生病,孩子又从国外飞回来,送他去郑州的医院看。
一对老人前后几年都患了重疾,住一阵医院回一阵家,四个孩子以及下一代的孩子轮流排班照顾。有的还找单位的同事来顶几个半天。
相比而言,我算幸运的。父母八十多岁,身体都不太好,行动要借助拐棍和轮椅,但头脑清楚,也没有卧床不起的大病。但我和弟弟都不在身边,每个人一年回去若干次,回去就带着老人到西医或中医那看病。
平时谈到中国的老龄化,我脱口而出的都是数据:
一是老人多。截至2024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有3.1亿多,占总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有2.2亿多,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预计到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超过30%;
二是老得快。65岁以上老人占比从7%到14%,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9年,中国只用了22年(2001年-2022年);
三是活得久。2024年中国居民预期寿命达到79岁,预计到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0%。越高龄,慢性病发病率也会越高;
四是准备不足。如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养老金替代率(即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的比例)不高,家庭赡养压力大,高水平医护和养老资源供给不足,等等。
和数据相比,这次同学聚会,感受到的才是真实的生活。如同网上一组短视频揭示的“养老九大痛点”——养老的焦虑、财富的顾虑、尊严的失落、子女的负担、丧偶的孤独、健康的误导、疾病的无助、失能的恐慌、失智的悲凉……落到每个人头上,都像一座山。
小说家卡夫卡说:“我们大家并非共有一个身躯,却共有一个成长过程,它引导我们经历一切痛楚,不论是用这种或那种形式。”
人固有一老,谁来帮我们把痛楚化为坦然?
集结号已经吹响
4月12日,央视财经围绕健康、医疗、养老问题在上海做节目,我应邀参加。记者问:“您到了这个年龄,准备怎么应对人生的下半场?”
我说:“大自然的每个季度都有风景,人生的上半场、下半场也各有各的美丽,虽然节拍不同,但一样能弹奏出美的旋律。关键是早做准备。个人要有规划,国家、社会、相关服务机构也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今天的老龄概念和过去已有很大不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
按照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发布的《银发人群年龄划分及人群命名》团体标准,银发人群分为银发青年(55-64岁)、银发中年(65-74岁)、银发老年(75-89岁)、长寿老人(90岁及以上)四类。
中国的银发青年有2亿以上,这些有经验、有知识、身体相对较好的银龄人群,如善加利用,很多仍是社会发展的红利。
从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22年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再到2024年《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及全国老龄委正在推进的“银龄行动”,新的健康观、医疗观、养老观正在形成。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人民群众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要满足健康、医疗、养老的国民服务需求,整个国家必须进行主动性、战略性的规划。集结号已经吹响。
越来越迫切的需求
社会有需求,政策有导向,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服务的供给。够不够?准不准?好不好?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已建立起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接近13.9亿,覆盖面是全世界最大的。
但目前的保障水平不高,只能“保基本”。要真正解决健康、医疗、养老问题,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
紧接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印发了《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多类产品供给,有效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商业养老金融体系”。
保险业责无旁贷。
胡适先生曾说:“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为明天做准备;生时为死时做准备;父母为儿女做准备;儿女幼时为长大时做准备。”他说出了保险的意义,也说出了保险的局限,即保险更多是在未来某个时点出现风险时,扮演风险补偿的工具。
而挑战在于,老龄化是一个越来越长的过程,几十年间可能发生很多问题,有很多急难愁盼。如何让自己老得平顺,老得安心,老有颐养,从养老到享老,光靠一两张保单远远不够。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大难临头的一时赔付,而是长期友好而专业的陪伴,是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无论健康,医疗,养老,目前的供给还存在很多不足。
在健康方面,人们普遍缺少长期规划、全家人的规划和专业的健康管理指导。全面体检和早期肿瘤筛查的覆盖率不高。三甲医院与社区健康档案之间的互通率低,存在数据孤岛。一些健康产品质量不佳,如不少智能手环无跌倒检测功能,有的健康监测设备会发生误报。心理服务欠缺,心理咨询师配比很低;
在医疗方面,三甲医院经常超负荷运转,基层医疗机构则空置率高,导致慢病管理、术后康复等需求难以下沉。人们怕生病,生了病又添出诸多新焦虑:确诊期怕误诊,手术期怕没有好医院、好医生、好药和好刀(手术),术后又怕没有好的康复资源。重疾的支付压力,让一些家庭因病致贫。很多老年人,在数字化医疗中存在操作鸿沟;
在养老方面,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优质供给很不充分。未备先老,导致经济上压力重重。老人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不易化解。养老服务的人才专业度、服务标准化都有待提高。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在医养结合的对接上,存在很多障碍。
有一种需求正变得越来越现实和迫切:能不能在保险的风险补偿功能之外,加上长期、专业、随需立供的服务,让个人免去在健康、医疗、养老方面搜寻、识别和选择的压力,找到更省心、省时、省钱的综合解决方案?
满足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一步
4月21日下午,我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参加了平安人寿“好保险 添平安”发布会。“添平安”保险+服务解决方案,是以保险保障为基础,以保险产品为核心,整合平安集团内外部优质资源,精准匹配符合客户需求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满足客户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带来全生命周期的守护与陪伴。
“添平安”推出了6大产品服务系列。以“平安添瑞·安有护”为例,它是“重疾保险+重疾服务”的组合。当客户不幸罹患疾病时,通过重疾险的及时赔付,缓解治疗压力。同时,配套的重疾专案服务,帮助客户获得精准确诊、专家主刀、康复治疗等全流程服务,让重疾治疗更便捷、更安心。
再以“平安添年·居家养老”为例,它通过年金保险为客户提供养老现金流,同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通过“三位一体”的管家服务,包括7×24小时在线的智能管家、生活管家以及医生管家,让老人生活有人陪、生病有人管、享老有人护。
一项项服务和具体案例,让我对平安集团有了一些新认识。
平安集团创业37年,最初是保险业的拓路尖兵,之后是综合金融的探索者,再后是科技赋能的创新者,以及医疗健康的耕耘者。如今,这一切与时俱进地集合在一起,洋溢出的是浓浓的民生属性。
金融为民。做健康、医疗、养老的全场景专业服务商,这是平安继金融、科技之后的新形象。
平安人寿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铮说,今天中国家庭对于保险的期待,已经超越了单一的经济补偿功能,更希望通过保险,链接起高品质的健康、医疗、养老等多元服务。因此,“好保险”在不惜赔、应赔尽赔外,更要“+服务”。“保险+服务”,是新时代“好保险”的应有之义,让保险从“赔付时代”进化到更有温度的“陪伴时代”。
平安人寿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蔡霆说,在客户需要的时候,及时赔付、雪中送炭,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保险”。比如2024年,广东的一位企业家客户,突发心梗,出院后向公司申请5000元的医疗险理赔申请,但平安在审核后按照重大疾病标准,赔付了551万元,帮助客户获得充足的经济补偿。
而在老龄化时代来临后,“好保险”不仅要为客户送去保障,还要从单纯的“风险补偿工具”向“全生命周期守护者”转变。
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主任申曙光说,传统的民生“五有”,即“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正在升级为“学有优教、老有颐养、病有良医、住有宜居、劳有厚得”。“添平安”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专业,让生活更简单
平安人寿推出“添平安”,向“保险+服务”转型,其实是中国平安集团“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初心在新时代民生领域的具体体现。
2018年平安创立30周年时,马明哲董事长就在致辞中说,“我们推销的不仅仅是一个保险产品,更是一份对亲人的关爱和责任,一份对未来的保障和承诺”。
2021年,他首次提出“三省”的理念,要让客户因为平安的专业服务享有“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体验。也是这一年,平安收购了北大国际医疗集团,大大增强了线下的医疗实力。2024年,“三省”升级为平安集团的头号工程。
经过多年探索耕耘,平安在医疗、养老领域建立了强大的服务能力。
平安内外部的医生团队规模已达5万人,可在线上线下及时响应客户的求医问诊需求,在全国自建的影像体检中心有11家;
平安与国内百强医院实现了100%合作覆盖,能帮助客户链接优质医疗资源;合作的医院总数近4000家、药店有23万家,在271座城市可以实现1小时内送药到家;
健康服务供应商超过10万家,为客户提供就医服务、线上问诊、送药上门、健康管理等70多项医疗和健康类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供应商超过150家,覆盖全国75个城市,让客户在家也能安度晚年。康养社区项目已在5个城市启动,上海、深圳项目今年下半年将正式开业。
几年前,当平安在健康、医疗、养老方面发力布局时,不少行业服务商的意愿并不强。比如有的供应商不愿意上门为平安客户进行适老化改造,因为以居家养老为例,每个客户的情况不一样,业务流程长,服务标准定价规则也不统一。
“平安做任何事,一旦下了决心,就韧性十足。而且平安有巨大的客户群体,可以代表客户对供应商提出要求,和他们一起建标准、建流程,最终形成了一个个服务联合体,如医联体、护联体、住联体、乐联体,将各种服务产品标准化、专业化。”杨铮说。
专业服务与一般服务的差异在哪里?以“护联体”模式为例。一个老年客户向平安管家反映腰肩疼痛,管家根据客户档案,派出北大医疗康复医院认证的康复师上门。他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按照标准做好全身评估,包括步态评估、疼痛评估等,甚至居住环境的评估,把客户的表面需求“翻译”成专业化、标准化的产品语言。
专业康复师评估后发现,老年客户比较肥胖,长期压迫腰椎、牵拉肩颈,导致腰肩疼痛。所以不是简单的按摩理疗问题,要综合施治。他把原因解析、解决方案通过系统传达给老人及子女,经沟通确认,再开始下一步施治。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全方位干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具体举措包括: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和伤害预防干预,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环境健康与食品药品安全等。
“添平安”,正是要在保险保障的基础上,将有关健康、医疗、养老的日常专业服务送到客户身边。
“专业创造价值”“专业,让生活更简单”,这是平安的理念。平安在服务探索中越努力,越复杂,最后呈现给客户的就越简单。正在专业服务能力和服务网络不断强化充实的基础上,“添平安”保险+服务解决方案才成为可能,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结语
中国正在大力促进内需,其中一个大方向,是从商品到服务。
“添平安”的意义,远不只是一次产品升级,而是在“社会服务化,服务社会化”的大背景下,对新时代人们的服务需求的一次全面回应。
“添平安”也表明,从“事后补偿”到“事前预防”,从“合同赔付”到“有温度的陪伴”,从产品同质化到量身打造解决方案,从“单点服务”到疾病预防、健康管理、诊疗服务、康复护理的“全生命周期守护”,中国保险业正在开启一场可贵的变革。
在应对不确定性的人生征途上,每一程,都应该有一束光,把我们照亮。
这才是服务的美好时代,能将我们的担忧、焦虑和痛楚,化为迈向未来的勇气、信心和坦然。
—— · END · ——
No.6325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秦朔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