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偷户口本结婚成历史?从婚姻登记新规看中国户籍制度变革

秦朔朋友圈 2025-04-24 00:50:52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婚姻 牵手

“我偷了家里的户口本,我们结婚吧!”这句经典影视台词即将成为历史。只是,随着4月9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公布,犹如一记重锤敲碎了传统婚姻登记的最后一层制度枷锁,“偷户口本”这个桥段就要改了。

新的《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不得收取费用;办理结婚、离婚登记都无需再出示户口本,身份证将成为开启婚姻之门的唯一钥匙。该规定自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

这场看似简单的程序简化,实则掀开了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户籍制度:从身份枷锁到数字符号

曾几何时,深红色的户口本承载着中国人的命运密码。这个印着金色国徽的小册子,决定着城乡居民在粮油供应、教育医疗、住房分配上的天壤之别。1980年代,城镇居民每月凭粮本购买口粮,农村青年通过考学“农转非”改变命运,户籍制度犹如一道无形的高墙区隔着两个中国。

在婚恋生育中,户籍制度更是深深捆绑。有博主开玩笑,金庸武侠小说笔下的大侠们若想成婚,在当代也要跑断腿。

比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若想迎娶黄蓉,得先回蒙古找成吉思汗开户籍证明;《神雕侠侣》里,杨过和小龙女要登记,得先解决古墓派是否属于“合法常住户口”的问题;至于韦小宝,七个老婆的户籍若分散在扬州、云南、神龙岛,他怕是得跑断腿才能凑齐材料。

除了领证需要户口本,后面的生育(办准生证、计划生育证)、上学、买房、公积金、养老、医疗等紧密捆绑,以学区房为例,本来就近入学是为了方便,到最后却成为推动中国房地产汹涌炒房的一大“帮凶”。

转折发生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区分性质,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建制镇和小城市的落户限制将全面放开,中等城市的落户限制也将有序放开。这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宣告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到2023年,全国已有21个特大城市实行“租房即可落户”,杭州、苏州等新一线城市将落户门槛降至大专学历。曾经需要三代人努力才能跨越的户籍鸿沟,如今正在被人才引进政策和居住证制度填平。

此后,户籍功能的剥离速度超出想象。2016年全国医保联网结算,2020年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平台上线,2023年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实现“一网通办”。当教育、医疗、住房等核心公共服务与户籍脱钩,那张记载着家族迁徙史的户籍页,正在变成数字政务系统里的一串代码。

婚姻自由:从家长权威到个体意志

回到婚姻登记这个事,中国式婚姻登记曾上演着独特的“证件博弈”。在2003年之前,新人结婚需要单位或居委会开具证明;2003年《婚姻登记条例》取消单位证明,用更容易获得的户口簿代替,但也就有了父母藏起户口本阻挠子女婚姻,流动人口为登记跨省奔波,离婚时一方扣着户口簿要挟财产等一系列问题。

据民政部统计,2018年全国有12.6万对新人因无法出具户口本选择诉讼结婚,这些案件背后往往藏着房产继承、彩礼纠纷等家庭角力。某地法院记录显示,七成涉户口本婚姻诉讼当事人年龄在28~35岁之间,折射出代际婚恋观的激烈碰撞。

本次《婚姻登记条例》的修订,带来的是三大便利,即取消户口簿,用更加简单的身份证代替;全国通办,不必要再回到户籍所在地,真正实现想结就结;免费办理,国家连最后9块钱的工本费都给你免了。

在笔者看来,新规带来的不仅是程序简化,更是婚姻自主权的回归。当结婚登记不再需要“家庭通行证”,实质是法律对公民个体意志的完整承认,成年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无需家长与社会的反复验证,政府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核验不违反重婚、近亲结婚等法律禁止性规定就好了。这种转变与民法典“禁止干涉婚姻自由”条款形成呼应,使婚姻真正成为“两个人之间的事”。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离婚冷静期制度,“家长式”观念的后移,看似矛盾的两种设计,实则共同构成现代婚姻制度的“安全双阀”。

这种制度变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初婚年龄突破29岁,较2010年推迟4.2岁。当“先立业后成家”成为主流,婚姻决策权从家族向个体转移已成必然。

深圳某婚恋机构调研显示,85后群体中68%认为“结婚应完全自主”,这个比例在95后中升至82%。

政策转向:从管控思维到服务逻辑

户籍制度松绑与人口结构剧变形成历史性交汇,2023年总和生育率跌破1.0的警报,与适龄青年68.3%的未婚率形成双重压力。

梁建章团队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引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为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可以看出,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双双创下1949年以来最低水平。中国出生人口从2017年开始持续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已经是连续第七年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不到2016年的一半,用出生人口塌陷来形容现在的人口形势一点也不夸张。2023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0左右,不仅低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比严重少子老龄化的日本还低不少。

2024年,全年全国出生人口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相比2023年增加了52万人,人口出生率相比上一年提升了0.38个千分点,但总和生育率仍在1.0左右徘徊,未有明显增长。

与此同时,我国的结婚形势不容乐观。任泽平团队发布的《中国婚姻报告2025:结婚率创新低》总结,2024年我国结婚形势呈现出“不婚化加剧,离婚率提升,‘晚婚’现象突出、初婚人数减少,未婚比例增加”四大特征。

比如,结婚数量方面,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较2023年减少157.6万对,降幅为20.5%,2024年结婚登记对数创下了1978年以来新低。离婚数量方面,2024年离婚登记262.1万对,同比增加2.7万对。

在这种背景下,简化结婚程序既是拆除制度障碍,也是释放政策善意。就像拆除公园围墙般,让婚姻登记回归公共服务本质。

再深层次看,简化婚姻登记流程的背后,是当前我们国内进行的社会治理模式的改变,从以前重度依赖“证件治国”向如今的“数据治理”的范式革命。

相信此前大家都有印象,很多公共服务需要居民开各种各样的证明,但如今,公安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已实现身份证电子化,民政部全国婚姻登记系统完成部省两级联网。当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婚姻登记信息存证,人脸识别替代纸质证明,制度成本降低的同时,社会治理精度却在提升。

这场静默的治理革命正在重塑国家与个人的关系。2023年北京试点“公民个人数字档案”,整合户籍、教育、社保等23类信息,相信不久的将来,身份证就能代替社保卡、驾驶证等证件,真正实现“一张卡走天下”。

而当政府部门从“证件收集者”变为“数据管家”,公民权利实现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就像移动支付取代现金交易,数字化治理终将让“证明你妈是你妈”成为历史笑谈。

站在制度变革的临界点上回望,那个需要偷户口本结婚的时代,恰似一枚褪色的历史书签。当00后群体开始步入婚姻殿堂,他们或许难以理解父辈为了一张户籍页经历的悲欢离合。户籍制度淡出婚姻领域,不仅意味着行政手续的简化,更标志着中国社会正在挣脱传统身份制度的桎梏,向着现代文明社会坚定前行。

这场静水流深的变革提醒我们:真正的社会进步,往往始于对个体权利最细微处的尊重。

—— · END · ——

No.6319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梁云风

参考资料: 泽平宏观团队,《中国婚姻报告 2025 :结婚率创新低》; 梁建章,黄文政,何亚福,《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 看【秦朔朋 友 圈】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 2025-04-24 21:28

    从此,婚姻就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与两家人无关了!不需要双方父母意见,无需双方家人祝福,爱怎么搞怎么搞,各自当成没有这个娃就行!所以,生娃干嘛?她们的人生大事跟我们又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