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大米一包一包地送去越南,换回的是“白眼狼”的枪林弹雨。
相比于其他国家的态度,越南对中国的“报答之情”令人发指,谅山一战更让中国人看到了他们的无情。据史实记载,越南自己都承认,在这场战争里,中国军队伤亡总数一万九千人,哪怕三个人换一个越南兵也毫不在乎。
那么,“谅山绞肉机”的来龙去脉如何?
一、谅山战役发生的冷战背景
从大汉朝到新中国,谅山这个地方似乎命运多舛。
作为冷战时期亚洲最具代表性的局部战争之一,1979年的谅山战役深深烙印着大国角力的痕迹。
彼时的中苏关系极其一般,他们的重心东移,逐渐向越南投去橄榄枝——没办法,中国不接受他们实行的大国沙文主义。见到有大国撑腰,又有着抗美战争胜利的余威,越南开始推行“印度支那联邦”计划。
当时的越南和苏联打得火热,1978年,中国国内忙着改革,忽然听闻《苏越友好合作条约》签订。
原来通过这份条约,越南可以获得每年价值1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很快他们的腰板硬了起来——以“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姿态对中越边境实施武装袭扰达1100余次,造成中国军民伤亡300余人。
新中国的抗美援朝之战一挑十,区区越南又算什么?于是党中央立刻按照常规流程部署并予以反击,而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选择谅山作为战略突破点。
打开谅山就打开了“河内门户”,于是1979年2月27日,许世友将军指挥的东线集团集中55军等精锐,对依托扣马山、巴外山构筑的越军第三师阵地发起总攻。
没有人料到,越南竟然会迸发出强大的反击能力,本来对越军轻视的某些解放军军官也暗叫不妙——首日即遭遇越军155毫米加农炮群覆盖射击,导致我军进攻队形误入火力网,单日伤亡超过800人。
战况陷入胶着,越军依靠着复杂山地地形、苏军提供的装备以及偷师于中国的战术向我军发起猛烈进攻。见此状况,解放军在3月1日调动300余门重炮实施30分钟饱和攻击,发射炮弹9919发,将谅山市军政设施夷为平地。
此役展现的“万炮犁地”战术,直接推动解放军炮兵部队在1980年代实现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全面列装。
二、“绞肉机”中的数据迷雾
虽然解放军奋勇对抗,新的战略战术被不断应用前线,但是这个“河内门户”区出现了诡异事件——伤亡数字的罗生门。
2005年,越南小贩向中国游客兜售“谅山战役纪念币”,游客发现硬币正面刻着“歼敌19000”,背面刻着中越两国国旗。
此事被诸多游客得知后引起不解:难道中越之战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真的这么弱?
事实上,越南官方宣称在谅山歼灭中国军队1.9万人,“解放军三人换一越南兵”的依据主要来自他们当年的骚操作。
凉山之战的确堪比绞肉机,但是机器里却不仅是解放军的英魂,更多的是越军的尸体,但为了稳住民心,当时越军政治部要求每个连队每日上报“歼敌20人”的定额指标,导致数据逐级注水;此外,苏联等国家也纷纷帮腔——通过“同登万人坑纪念馆”等符号化建构,将中国描绘成“侵略者”,制造数据迷雾
另外,中越的战损统计存在差异:越军将民兵、民夫伤亡统一计入“非战斗减员”,而中国严格区分战斗伤亡与后勤损失。
三、中越贸易合作新枢纽
综合各方数据来看,这场战斗损失人数各有说辞。
中国战报的实际结果是:55军歼敌1.3万人,自身伤亡5300余人;
苏联顾问报告:越军第三师12000人建制仅存2100人;
英国简氏防务评估:中越伤亡比约为1:1.5,坦克战损比1:3.7;
战场遗迹考证:越南战后在谅山地区修建的278座烈士陵园,实际安葬军人仅4300余具。
虽然血色痕迹已经消失,谅山战役却影响着当代中越关系。2014年“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事件期间,越南激进分子冲击中资企业的口号中仍夹杂着“为谅山复仇”的呼喊。
时至2023年,越南新版历史教科书仍然将1979年战争描述为“抗击北方侵略的伟大胜利”。
可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年被炮火撕裂的谅山,如今已成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核心枢纽,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300亿美元,越南对华贸易依存度达32%,这种经济融合正在悄然改写仇恨叙事——似乎“绞肉机”绞碎的不仅仅是两国战士的肉体,还有人们本来对那里的深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