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组建新野战兵团,别家都按顺序来,粟裕为何把三野拆得稀碎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5-04-22 06:04:35

1949年2月9日,依照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

三野下辖4个兵团另1个特种兵纵队,各兵团辖4个军,合计17个军级单位。

本来都是全军统一行动,大家都按部就班,偏偏三野编制序列一出,令全军侧目。

关键点在于,老部队序列打乱了!

一、老纵队为啥打乱重排

大家看看军以单位编制序列:

7兵团。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副政委姬鹏飞,参谋长李迎希。

辖21军、22军、23军、35军(鲁中南纵队与吴化文35军合编)。21军军长滕海清,22军军长孙继先,23军军长陶勇,35军军长吴化文。

8兵团。司令员陈士榘,政委袁仲贤。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参谋长何以祥。

辖24军、25军、26军、34军(江淮军区与何基沣起义部队合编)。24军军长王必成,25军军长成钧,26军军长张仁初,34军军长何基沣。

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参谋长覃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

辖20军,27军,30军,33军(江淮军区部队和张克侠部队合编)。20军军长刘飞(呼声很高、一度接替叶飞指挥的张翼翔没接上军长),27军军长聂凤智,30军军长谢振华,33军军长张克侠。

10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参谋长陈庆先,政治部主任刘培善。

辖28军、29军、31军、两广纵队。28军军长朱绍清,29军军长胡炳云,31军军长周志坚,广纵司令员曾生。

总的来看,各兵团都是3个主力军,再配一支起义部队、外区部队和军区部队合编的非一线主力部队。主力配弱主力,这个倒无甚好说。问题在于前3个主力军的组合问题,各兵团的主力三兄弟都搭配的各种别扭。

7兵团,老2纵、3纵、4纵组合,2纵一直往苏北用力,韦国清的老班底。3纵是陈唐兵团的头号主力,4纵是叶陶王的陶,华中出来的头号主力。这3个纵队长期都转战各方,没有搭配过。

8兵团,老6纵、7纵、8纵组合,问题与7兵团差不多。

9兵团,老1纵、9纵、12纵组合,仍然是叶陶王抽一个,老山东主力抽一个,苏北抽一个,大拼盘。

10兵团,老10纵、11纵、13纵,一个渤海部队,一个华中老部队,一个胶东后出的主力。

9、10两兵团还有一个问题,宋时轮与老部队10纵28军分开了,叶飞与老部队1纵20军分开了。7兵团王建安帐下好歹还有山东老部队3纵,属于隔壁加兄弟那种。8兵团陈士榘指挥过的老8纵还在。

观察其他野战军,三野和谁都不一样。

一野2个兵团就按1、2、7、3、4、6排列,彭绍辉7纵第7军一直是晋绥军区部队,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整。其他均按原序列。

二野3个兵团,我们之前大致分析过,刘邓首长排兵团各军序列,充分考虑原山头关系和作战配合关系,比如3兵团的10、11、12军,11军老3纵和12军老6纵都了是太行部队,10军老2纵虽是冀南部队但自解放战争之初2、3、6纵就一起配合作战,故而刘邓首长把他们番号排在一起,比较合理。4兵团都与陈赓带出的老部队有关系。

四野4个兵团,也没有完全按照38至49军序列排,但东北各纵队、军不像华野、中野那样素有集群作战、搭配作战的传统,谁和谁排一起、不排一起也没有太大讲究,49年5月编制的兵团和军序列,大致是按作战任务划分的。

华北各兵团基本按地域划分,这也是富有特色的。

二、粟裕多年的心酸

全军对比起来看,大家应能看得出来,地域渊源、作战传统和部队互相关系,应该是安排新编制序列的依据,血脉相近、经常配合、作风相投、将领关系密切、上下熟悉等等,毕竟编组兵团是为了应对大规模解放战争的形势,二野照顾这些因素体现的最明显,三野基本上反着来。

这一切,都和粟裕的心酸与尴尬有关系。山东诸老将因为战略区分野和资历的关系,对粟司令不是很服气,导致粟裕的指挥很不顺畅。

有的人会说,粟裕一不是华东局主要领导,二不是华野一号首长,三不是华东军区首长,他心酸不心酸,和三野全军能划等号吗?会因为他指挥不顺,就把部队番号、序列、传统打乱重排吗?

虽说不能以一人而喻全军,粟裕指挥有的老将不顺畅不是全部原因,但这类问题是华野内部不团结的主要表现,其背后还有很多系统性的问题。

1946年底华中、山东两部分野战军合并时,山东系统颇有一些人对华中部队看不惯。基层指战员互相有看法,说华中部队穿着绸纱子,盖着纱被子,梳着长头发小分头,爱吃大米饭,和山东部队相对朴素的模样很不搭调。

宿北战役结束后,华野指挥部围绕向鲁南发展还是向苏北两淮打产生争议,时任华野司令部参谋处副主任的王德,多年之后回忆,仍对粟裕与山东诸将意见不一致耿耿于怀。回忆莱芜战役时,王德将战役胜利的领导因素这样描述:“战役是……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同志直接指挥、副司令员粟裕和副政委谭震林同志协助下进行的,是陈粟谭首长在华东野战军整编后的又一军事杰作。”

这不能不反映出当年山东部队普遍存在的一种思想认识,不愿承认粟裕杰出的军事天才以及这一天才对改变华东战场严峻形势的关键作用,而以陈毅总负责、总指挥而削弱粟裕的光环。

这种极其巧妙的、既没有说假话但也没有完全准确描述的说法,在许多将领的回忆录中都有体现。

另一高级将领的回忆录中,除了对粟司令的杰出军事才能不甚赞同,还对他指挥鲁南战役的作用有意弱化。

比如这段文字:“会议通过了作战方案,并决定战役从1月2日(47年)发起……王建安指挥右路纵队,我是左路纵队,跟华中野战军一师(陶勇四纵)的行动指挥。谭震林和华中野战军机关在铁路南沭阳附近指挥。陈毅司令员在野战军指挥部,掌握全局,统一指挥。”

说得很巧妙吧!军事上负主要责任的粟司令不见踪影,可人家并没有明说粟裕没有指挥。

这种春秋笔法,在实打实的作战文书署名以及其他参战将领的回忆史料前,都不值一哂,有心人可以看看何以祥将军的回忆录,关于鲁南战役前华野指挥部在碑住庄开会的经过,何以祥对粟裕的回忆栩栩如生非常详细。

叶飞作为华中部队的代表人物,同样对山东部队很有看法。除了补给靠边站、兵员短缺之外,更高层面的分歧在于对野战军建设的重视程度。

叶飞在粟裕耳濡目染之下早就确立了尽快、尽大、尽强地建立野战军的理念,他在回忆录里还提到晋冀鲁豫野战军在上党战役时就组建了6万人的野战纵队,对之非常肯定。虽然叶飞没有点名道姓说山东军区仍然是重军区重于野战军,但综合前后文,也就差报身份证号了。

叶飞对山东部队不善于集中兵力也不无微词,在论证的过程中,还捎带着把鲁南战前方针之争说了一通。说中央本来定的方针是山东、华中会集主力打徐州,这是中央定下的方针,可是你们山东不执行。

这和王德、陈参座回忆录里提到的,粟裕强要否定中央既定策略不打鲁南,形成了鲜明对照。你拿中央命令,我举更早的中央命令。

这几位的回忆录综合着看,不难发现两家野战军深刻的理念分歧。

三、拆开有必要吗

作为伟人亲电明确的华野军事指挥员,粟裕不能顺畅地实施指挥,肯定影响作战。

华东局和华野高层领导人,对这一问题其实心知肚明。从华野成军之始,华东局就不断利用各种机会召开会议进行整顿。

大略统计一下,有1947年1月的鲁南整编会议,莱芜战役后的大矿地会议,1948年春的濮阳整训,济南战役前后的两次曲阜会议。

对比一下其他野战军,华野的历次会议有一个较明显的规律,整训。

每次会议都在打胜仗之后召开,一开会就批评某些倾向性问题,这与别家野战军大大不同。

比如东野比较有名的双城会议,主要是总结研究战术,调整高级将领等等。晋察冀较有名的两次会议,一次是张家口失守后的涞源对轰大会,一次是安国扩大会议,要么是总结检讨失利教训,要么是研究调整军事方针策略,怎么打才能打好。西野在西府战役后总结,从彭总自我检讨开始,一路火星四溅,彭总和廖贺激烈言语交锋,不得不把贺老总搬来救场。中野喜欢开各种业务型会议,研究攻城战术的,安卵打气的,等等。

没有谁像华野一样,开的会又多,批评的现象也比较宏观。原因是什么呢?有些人骄傲了,烧包了,犯本位主义了。

从鲁南整编成军会议一直到第二次曲阜会议,华野历次大会都少不了批评本位主义。

这四个字背后的承载非同小可。意思是有的人总甩不脱本位之争,总把自己当成根深蒂固的某一军区的人。

华野各纵队兵力构成也有问题,总的特点是区域固定输送兵员。比如9、13纵都是胶东子弟兵,3、8纵鲁中、鲁南人多,1、2、4、6纵华中兵多。华野成军后,这种模式也没有太大改变,导致地域化色彩一直很浓厚。从上到下的隔阂,都不太好消解。

其他野战军和军区的情况,我们做一个简略的对比和评价。

一野方面,陕甘宁晋绥部队几乎算作一家,彭总的威望比陈老总只高不低,任你多么剽悍都能镇得住。

二野方面,刘邓首长从抗战时代一手拉扯大的孩子,所有纵队高级将领都是老129师出身,凝聚力之强冠绝五家野战军,这一点尤其在建国后体现的很明显,庙堂衮衮诸公,有多少都是二野系统的后起之秀,懂得都懂,就不多说了。

四野方面,到东北的主力只有10几万,后续大量扩充部队,先靠101所云“招降纳叛”,1946年大撤退时该逃的该散的走差不多了,剩下的主力部队依靠组建二线兵团重新扩编起来,新入伍的大部分是翻身保卫解放果实的东北子弟。大量新鲜血液涌入,稀释了原有地域色彩。高级将领的情况也与华东有所不同,林罗陈萧几位资历威望都很强大,且基本能做到心往一处使,尤其是林罗的配合堪称水乳交融。主将和则全军和,谁也不敢炸刺,有啥不痛快都能解决。虽说打压了一批,总体上大家的心气还是顺的。

华北方面,兵员扩充都是聂帅在抗战期间打下的基础,二三级军区遍地开花,仗打得不好但根据地建设全军占着一绝。高级将领经过聂帅长期领导,基本都很服气。

对比着看看饶陈粟谭,个中纠结,比其他野战军多的可不止一点半点。

当然,各种因素都是历史形成的,一直在作战,少有时间整顿思想融合部队。1949年进行大拆分,打破原有地域色彩,破除本位传统,可以说是历次整顿会议的必然之举。

至于拆分的效果如何,当时起到了一定震慑效果。8兵团就地变成华东军政大学机关,没有引起太大思想波动,算得上是整编拆分的一个直接效果。渡江战役之后没有太大挑战,一切顺风顺水,没有得到多么明显的验证,只能从华东军界高层的变动来观察,这就不是一篇文章体量所能承载的了。

1 阅读: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