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标题是《特朗普关税正中中国下怀》。文章提到,特朗普推行的关税政策实际上为中国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中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逐步取代美国在全球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纽约时报》作为美国自由派的主要代表,其立场一贯倾向于华尔街,与特朗普阵营存在明显分歧,因此发表此类文章并不出人意料。然而,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美国自由派群体对当前中美关税冲突的看法。
特朗普对中国加征关税,背后有个根本性的误解。他以为中国制造仅仅是价格便宜、效率高,但事实远不止如此。如今,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制造业的三分之一份额,并且在人工智能领域快速推进,广泛应用于汽车、机器人、手机等高科技行业。换句话说,中国制造不仅规模庞大,还在向高端化转型。这种高端化意味着制造业的附加值大幅提升,这些增值完全可以抵消关税带来的冲击。因此,单靠关税手段,根本无法撼动中国制造的地位。
文章指出,如果特朗普真想削弱中国制造业,唯一的办法就是拉拢所有“工业盟友”一起针对中国。原因在于,中国的消费仅占全球的13%,与其庞大的工业体量并不对等。只要将中国从“美国及其盟友的供应链”中剔除,就能倒逼中国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
当前特朗普实施的政策是对全球加征关税,这一举动使得其他国家即便不支持中国,也不愿站在美国一边。因此,许多国家选择保持中立,这对美国而言极为不利。美国若单独与中国对抗,胜算渺茫,因为两国的工业规模不在同一水平。一旦美国失利,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国家将重新选择阵营,中国便有机会取代美国,成为新的全球秩序主导者。
《纽约时报》进一步分析指出,特朗普的执政风格缺乏稳定性,这种状况可能导致美国在下次中期选举前陷入难以挽回的危机。该报认为,在这种情形下,最终可能需要由民主党出面应对这一复杂的局面。
如何评价《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
这篇文章的观点有些偏颇,它认为特朗普组建一个"工业联盟"就能战胜中国。但实际上,无论是特朗普的第一任期,还是后来的拜登政府,都曾尝试过类似策略,但都未能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各方利益纠葛过于复杂,这种联盟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建立。
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不仅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他的单边主义政策正在削弱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这场贸易冲突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经济领域,正在重新塑造21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对中国而言,这种局势既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