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东旭蓝天(*ST旭蓝,SZ:000040)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下发的《事先告知书》,公司因在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3月31日期间,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24 年修订)》第 9.2.1 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次日(4月1日),嘉寓股份(*ST嘉寓,SZ:300117)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深交所下发的《事先告知书》,公司因在3月4日至3月31日期间,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深交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修订)》第10.2.1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两家光伏上市公司的退市,表面原因皆是股价不“达标”,实则却是光伏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后,公司早期发展中所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爆发”。
跨界光伏因何失败?
那么, *ST嘉寓与*ST旭蓝两家公司跨界光伏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在共性困境方面,一是技术迭代脱节。嘉寓押注HJT技术但量产效率仅24.5%,落后行业头部企业2个百分点,量产效率与成本管控均不及通威、隆基等龙头;旭蓝依赖代运维服务,缺乏组件制造与电站开发核心技术,依赖EPC模式毛利率长期承压,难抵价格战冲击。
二是产能盲目扩张。嘉寓2022年投产的阜新基地产能利用率不足30%,库存跌价计提超6亿元;旭蓝电站资产因限电率攀升减值压力加剧。
在差异化方面,嘉寓表现在债务雪球效应,2024年三季度货币资金仅1.04亿元,短期借款达29.7亿元,流动比率0.31揭示偿债能力崩溃。而旭蓝则是治理结构塌方,实控人李兆廷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金,2024年三季度其他应收款暴增12.95%,暴露内部控制失效。而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资金超70亿元,实际控制人亦因涉嫌信披违规被立案调查。
而实际上,这两家公司的陨落,亦是光伏行业洗牌加速的缩影。
从市场形势来看,2024年光伏企业整体市值缩水超67%,77家上市公司中57家跌幅超70%,*ST爱康、ST阳光等已先后退市。行业面临“供需错配、竞争加剧、技术迭代”三重压力。
而嘉寓与旭蓝两家公司既高估了跨界转型的可行性,又低估了行业技术壁垒与政策波动,导致其对光伏市场出现严重误判。
光伏赛道,剩者为王
现如今,当退市钟声为ST嘉寓与ST旭蓝敲响,这不仅是个体企业的谢幕,更是中国光伏产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发展的转折注脚。
对于幸存者而言,只有聚焦核心技术、优化财务结构、谨慎跨界扩张,方能在行业红海中立足。
展望未来,在“双碳”目标的马拉松赛道上,唯有技术深耕与合规经营并重的企业,方能穿越周期迷雾,抵达产业升级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