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这样描述赵云从曹操背剑之将夏侯恩手里夺得的神兵利器:“赵云力战四将,曹军一齐拥至。云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
在古典小说中,锋利的刀剑经常“削铁如泥”,然后就出现了自相矛盾:两员大将拿着木杆长枪和长柄大刀厮杀数百回合,却没有砍断对方的兵器,而那长枪却又能被两人较劲撅断。
只有不懂冶金技术发展史的人才会相信古代有刀剑比现在的螺纹钢强度还高,罗贯中和施耐庵谁是谁的老师不好说,但是拿《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罗贯中似乎具有纵横捭阖的大智慧,施耐庵则更懂江湖,不但会杀人,对兵器也很有研究。
我们细看《水浒传》这四个细节,就会发现施耐庵的江湖经验极为丰富,有些事情,他可能听说过,还有事情,他甚至可能亲手做过,比如武松血溅鸳鸯楼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细节就很值得注意:“夫人见条大汉入来,兀自问道:‘是谁?’武松的刀早飞起。劈面门剁着,倒在房前声唤。武松按住,将去割时,刀切头不入。武松心疑,就月光下看那刀时,已自都砍缺了。武松道:‘可知割不下头来。’便抽身去后门外去拿取朴刀,丢了缺刀。”
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的时候,替武松数着呢:张都监的夫人,是武松用刀砍的第九个人,那把腰刀是武松大战飞云浦,打死四个人后“拣好的带了一把”。
比较好的腰刀砍了九个人就已经卷刃,这在战场上是很常见的,所以很多大将都配备很多副马和副兵,比如擅长用长枪大戟的,也会配备鞭、锏、骨朵等短打击兵器,这样才不至于在刀矛损坏后不至于赤手空拳。
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在王府地下搞了个兵工厂,每天打造刀剑,并不是他的三卫亲兵没有只是兵器,而是长时间大规模作战,兵器损耗极大,一定要有充足的备用兵器,这些备用兵器,一般由辎重部队用车拉着跟随大军前进。
青铜器兵器一般都是用模具铸造,所以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把打造宝剑称为“铸剑”,那就是从青铜器时代流传下来的叫法,其实从秦汉以后,就已经有了锻打钢铁兵器。
锻打是为了去掉钢铁中的杂质,经过淬火,可以使兵器兼具锋利和坚韧两大优点。但手工锻打毕竟是费时费力的工作,百炼钢并不容易获得,所以寻常的刀剑卷刃也就是常事儿了。
如果只是高级谋士而没有参加过真刀实枪的厮杀,就会认为在战场上杀人很容易,而真正身经百战的将士,则知道在战场上活下来不容易,杀人也很困难,小兵杀大将更是难上加难——大将全身甲胄,小兵的寻常兵器都奈何他不得。
没羽箭张清“前后打了梁山泊一十五员大将”,但是在铁甲骑兵面前,却根本没有施展的余地,这就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第二个细节:“林冲引铁骑军兵,将张清连人和马都赶下水去了。”
张清的石子只能打没有防护的头面和手腕,林冲当过八十万禁军教头,带领的铁甲骑兵不需要跟张清交手,只需要低头往前冲,张清的石子就失去了杀伤力——张清的石子类似江湖人物常用的“飞蝗石”,只能给冷锻甲挠痒痒。
张清的石子对有防护有准备的重甲骑兵没用,具装骑兵连马都有铠甲,所以“江湖高手”面对正规军,武功高的可能跑掉,要是陷入重围,连郭靖那样的“大侠”也只能战死了。
欧阳锋可以像特种兵那样潜入郭靖的军营,一旦被发现,也只能落荒而逃——面对如墙而进的刀枪,再高的高手也只能退避三舍,遇到万箭齐发,他们的“轻功”也不管用,所以即使是华筝公主的女兵,也能把欧阳锋射退。
施耐庵可能走过江湖,也可能在军队中混过,所以他知道江湖高手根本就不可能跟千军万马抗衡。
施耐庵就是没有开过黑店吃过不该吃的东西,但吃法还是很懂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第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清风山三盗要拿宋江心肝做醒酒汤的时候:“那个掇水的小喽啰便双手泼起水来,浇那宋江心窝里。”
为什么要用冷水浇宋江,施耐庵进行了详细解释,但他的解释还真不能全文复述,看过水浒原著的读者诸君,一定会细思极恐:施耐庵就是没吃过见过,肯定也听说过——在任何一个乱世,以人为粮的事情都不罕见,三国时期的荀彧,隋末唐初的朱粲,被宋江笑为“不丈夫”的黄巢,都是这方面的“行家”。
施耐庵深知江湖险恶,类似的细节不胜枚举,因为写得太过残忍,咱们分析多了影响心情,接下来还是看第四个能证明施耐庵懂兵器的第四个细节——鲁智深要打一条一百斤的禅杖,铁匠建议:“师父,肥了不好看,又不中使。依着小人,好生打一条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与师父,使不动时,休怪小人。”
鲁智深的禅杖并不是电视剧演的“方便铲”,这在《水浒传》中有具体描述,也就“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
五尺长的禅杖,主体就是一根铁棒,铁匠说的“肥”了,就是粗了,“不中使”,就是不好拿。
我们可以把鲁智深的禅杖想象成一个圆柱体,宋朝一斤是从六百八十克到六百二十五克不等,咱们取个中,算六百五十克,那么六十二斤就是四万零三百克,咱们化繁为简,算四万克,也就现在的八十斤。
宋朝一尺跟现在的一尺差不多,是三十二厘米左右,这样我们就能算出一点六米、重四万克的禅杖有多粗了。
圆柱体的体积是截面半径的平方乘以π再乘以高,铁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七点八克,于是鲁智深禅杖忽略配件按圆柱体计算,那就是五千一百二十八厘米,除以一百六十厘米,横截面就是三十二平方厘米,再除以π后开平方,半径就是三厘米多一点,直径六点四厘米,这几乎已经是手握的极限了。
施耐庵笔下的兵器,从来就没有削铁如泥,即使是杨志的祖传宝刀,也没有杀人不见血,更没有一刀两断,他杀牛二的时候,也不是轻松误杀:“杨志霍地躲过,拿着刀抢入来,一时性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
近距离格斗,用刀捅比劈砍更迅速也更致命,而且对刀的保护也更好,这些细节足以表明,施耐庵是见过刀头血,也闯荡过江湖的,尤其是他对朴刀的描述更是传神。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施耐庵要不是有极为丰富的江湖阅历和战场经验,在《水浒传》的细节处理上就不会那么精致,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很多关于“霸道总裁”的奇葩描述:盛大聚会,门前停满了十来万的“豪车”,到五星级酒店吃饭,还细心地替女友掰开一次性筷子并打磨掉上面的毛刺;某女士失业后,只能租住两百平米的公寓,吃一百六十元一盒的车厘子。
《水浒传》之所以能位列四大名著,凭的不是打打杀杀,其中有太多的江湖掌故和人情世故,熟读水浒原著的读者诸君肯定会感触更深,那么在您看来,《水浒传》中还有哪些细节足以证明施耐庵打过仗、杀过人、闯荡过江湖?
宋江的手段和贪官污吏如出一辙,只不过一个用来救人一个用来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