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战到技术战,中美关税博弈升级,中国车主或成最后赢家?

桐桐看趣事 2025-04-15 03:30:33

最近,美国又搞出了一个大动作,宣布对进口汽车和零部件加征25%的关税。大家都在纷纷猜测,这场由美国发起的“汽车战”,到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而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又是否能从中捡到“漏”,实现买车更便宜的梦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

美国为何突然打响“汽车战”?

美国这次加征关税,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近年来,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国本土汽车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来自世界各地的汽车品牌,凭借着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不断抢占美国市场份额。

美国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为了给本土车企“撑腰”,美国政府选择了挥舞关税大棒,试图通过增加进口汽车和零部件的成本,来削弱外国竞争对手的优势,从而为本土汽车产业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但实际上,这背后可能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的大趋势下,美国不想失去领先地位。

通过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先进汽车技术和产品的流入,美国希望能够保护本国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领域的研发和创新成果,确保本土车企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美国

你可能会想,美国大街上跑的中国车并不多,这对中国能有多大影响?但你不知道的是,虽然中国整车出口美国数量有限,可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规模相当可观。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对美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额超过100亿,占美国汽车零部件总进口量的10%左右。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出口的零部件种类中,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占据了重要地位。美国汽车三巨头在中国都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体系。福特的电池部分来自比亚迪,克莱斯勒在芯片方面依赖中国供应,而通用汽车在中国的供应链占比更是超过了30%。

不仅如此,很多通过第三方国家转卖到美国的汽车,也有着浓浓的“中国味”。就拿美国的邻居墨西哥来说,去年墨西哥向美国出口了300万辆车,占美国整个进口量的将近三分之一,而这300万辆车里面差不多有一半都有中国血统,要么是用中国零件组装的,要么干脆是中国车企在墨西哥生产的。

除了电池、电机,轮胎、塑料、玻璃等零部件领域,中国也在全球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轮胎企业占全球轮胎销量的56%,仅在东南亚就拥有27个工厂。所以说,看似美国加征关税针对的是整车进口,实则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影响深远。

美国“汽车战”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连锁反应

美国加征关税后,原本计划出口到美国的汽车零部件,由于成本大幅增加,很多企业不得不重新寻找市场。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自然成为了这些零部件的重要流向地。

这就导致了短期内中国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的供应量大幅增加。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增加,而需求相对稳定时,价格往往会下降。所以,汽车零部件价格下调成为了大概率事件。

对于国内的车企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零部件价格下降,意味着造车成本降低。在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车企们纷纷陷入价格战的情况下,成本的降低无疑给了他们更大的降价空间。

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更多实惠的购车选择。比如,原本售价8万的车型,可能会赠送辅助驾驶功能;15万的车,说不定直接配备激光雷达。这些曾经只在高端车型上才有的配置,有望随着成本的降低,走进更多普通消费者的家庭。

中国汽车制造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

由于关税的影响,中国车企的芯片采购成本大幅增加。以英伟达Orin芯片为例,其单价400美元,叠加关税后,单车成本增加上千元,这对于高端车型的影响尤为显著,目前英伟达Orin-X芯片在国内高阶智驾市场占有率超60%。

然而,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关税战为中国芯片自研创造了窗口期。比亚迪等头部车企已实现关键芯片的较高自给率,如IGBT芯片自供率超80%,通过自研有效降低了对外依赖。

蔚来的“神玑”、小鹏的“图灵”等自研芯片项目也在加速推进,逐步减少对英伟达等海外厂商的依赖。鸿蒙智行系列更是全面采用华为自研的昇腾系列AI芯片,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均在国内完成,成功规避美国制裁风险。

同时,地平线、中兴微电子、芯擎科技等国内企业也纷纷推出车规级芯片,覆盖智能驾驶、座舱等多个领域。

国家大基金三期重点支持车规级芯片研发,政府政策也鼓励国产替代,例如上海对采购国产芯片车企给予15%补贴。在技术战的压力下,中国汽车产业正加速在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

当然,面对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影响,中国车企也并非完全被动。一些有实力的车企早就开始了未雨绸缪,通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比如,在三月份股价大涨成为新势力榜首的零跑汽车,就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零跑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几乎全是自研,其电驱、电子架构等核心部件的自研率高达65%,这使得它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通过自研,零跑成功将成本砍下了30%,并将省下来的钱让利给消费者。零跑C10将激光雷达下探到了15万的价格区间,凭借高性价比,实现了单月出货一两千辆,年销售量超过10万台的佳绩。

销量的提升又进一步带来了规模效应,单车成本再次降低,形成了良性循环。2024年,零跑汽车实现了超过8%的毛利率,最高时甚至能超过13%,在众多车企中脱颖而出。在产品做到好而不贵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了加大自研力度,中国车企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空间。美国加征关税,虽然给中国汽车出口美国带来了阻碍,但也促使中国车企将目光投向其他地区。

欧盟作为全球重要的汽车市场,此前在电动汽车问题上与中国存在一些分歧。然而,随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欧盟也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计划和中国重启电动汽车的谈判。这为中国车企进入欧盟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

国内已经出海的各个品牌表现亮眼,长安在德国举办品牌发布会,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今年即将投产。零跑通过与国外汽车巨头玛莎的母公司斯特兰蒂斯合资,顺利登陆欧洲并搭建了将近400家销售网点。

去年9月份,零跑在欧洲23个国家开卖C10和T03两款车,上个月进入英国市场,且价格比国内贵两倍。

今年新上市的零跑B10,售价不到10万人民币,即便价格翻倍在欧洲市场依然具备竞争力,其豪言要在欧洲全年预计出货5万辆,这一数字差不多是全国对美国汽车出口量的一半。

从贸易战到技术战,中美关税博弈虽然给中国汽车制造业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也成为了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汽车制造业正通过供应链的调整、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市场的全球化拓展,正在逐步实现转型升级。

未来,随着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及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汽车制造业有望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文章来源:直男财经

0 阅读:30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