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股市大变局!国家队明牌救市,背后有何深意?

桐桐看趣事 2025-04-17 02:31:08

这周股市,堪称载入史册!周一上证指数先是狂跌超7%,投资者们心都提到嗓子眼。

可谁能想到,接下来三四天,指数连续飘红,国家队强势入场,救市规模之大前所未见,简直就是中国版“平准基金”登场。

与此同时,几百家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回购公告,一时间,市场各方全力护盘。

但大家心里都犯嘀咕:以往国家队救市都是悄无声息,事后才被知晓,这次为何大张旗鼓?如此力度、规模和方式,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深意?咱们一起来深入分析下。

股市波动,根源是“人祸”

这次股市波动,和以往大不相同。既不是金融危机引发的市场崩溃,也不是疫情那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究其根源,这是人为的,是关税风暴的延续。

当下,中美之间在关税领域持续拉扯,除了外部的反制措施与谈判博弈,更关键的是谁能先把国内问题妥善解决。股市,作为国家财富的核心蓄水池,同时也是各国经济信心的信号灯,此时国家队大张旗鼓明牌救市,就是要向国内外各方鲜明地表明态度,提振大家的信心。

回顾历史上的救市行动,2015年股灾,市场在杠杆资金的冲击下大幅下跌,国家队紧急入场,通过一系列举措稳定市场。当时虽有成效,但过程较为曲折。

而这次,2025年4月8日,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系列更为坚决的救市措施。中央汇金宣布无限增持ETF,央行承诺提供再贷款支持,保险资金权益配置比例上限提升至40%,释放1.66万亿增量资金,央企增持规模超过2000亿元。

这些措施直接对冲了4月7日7.34%的暴跌,彰显出此次救市的决心与力度。

A股定位改变,从融资到护投资

如今,A股的定位相较于过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过去,A股给大众的印象更多是融资市。最初,A股设立的核心功能是解决企业资金难题,旨在集中力量和资金,优先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毕竟改革开放初期,资金极度短缺。

但时过境迁,几十年发展下来,中国已从产能不足的短缺经济,转变为产能丰盛,甚至部分行业陷入内卷、打起价格战的局面。加之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A股定位悄然生变。

以往更多是呵护上市公司,如今则更加注重保护投资者权益。毕竟,稳住股市,就稳住了相当一部分居民的财富,进而才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

从数据来看,过去A股IPO数量众多,大量企业通过上市获取资金。但近年来,监管层不断完善制度,提高上市门槛。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印发相关意见,沪深主板上市财务指标大幅提升,主板大盘蓝筹定位进一步突出。

如第二套上市标准的现金流由“1.5亿元”提高至“2.5亿元”,第三套指标的预计市值由“80亿元”提高至“10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由“8亿元”提高至“10亿元”。

这一系列举措旨在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推动A股从单纯的融资功能向投资功能转变。

双战场作战,未来政策可期

这场关税风暴注定是一场持久战,若想赢得最终胜利,我们必须内外兼修,凝聚信心。可以预见,后续一系列政策将陆续出台。货币政策方面,降准降息或将择机而至;促消费政策也会持续加码。

实际上,当下我们正身处两个战场:一个是国家队明牌下场救市,彰显决心;另一个则是年初国家就已公布、且在关税战背景下必将进一步提升内需的促消费政策。这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内需提升,有助于上市公司业绩企稳甚至增长,业绩向好又会推动股市上行。

在2025年的救市行动中,资金机制得到增强,中央汇金“无限弹药”增持ETF、央行再贷款支持承诺、险资权益比例上限提至40%释放大量资金;结构导向更加科学,央企增持规模超2000亿元,重点支持科创50、中证1000等成长指数;制度也更加完善,金融监管总局优化保险资金监管指标,国资委强化央企市值管理考核。

这些举措不仅是应对短期流动性危机的防御,更是通过制度创新重构资本市场生态的主动出击。每一次危机的“W底”背后,都孕育着新一轮资产重估的契机。

朋友们,在这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一定要密切关注政策动向与市场变化。大家对此有何观点、评论或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文本来源@李稻葵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