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则天女儿(安定思公主)之死,是唐史中最具争议的悬案之一。此事件直接导致王皇后被废、武则天登上后位,但史书记载矛盾重重,千年来争论不休。
一、史书记载的迷雾
1. 正史中的两种说法
①《旧唐书》(五代刘昫编):仅模糊提及:“昭仪(武则天)生女,后(王皇后)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

核心表述:武则天趁王皇后探视女儿后,亲手闷死婴儿,嫁祸皇后。
②《新唐书》(北宋欧阳修编):细节更戏剧化:“昭仪生女,后来就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
新增情节:武则天在皇帝面前假装发现女儿死亡,演技逼真。
③《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综合前史,但补充关键一句:“皇后宠虽衰,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
政治意图:强调武则天为夺权不择手段。

2. 史源可信度质疑
①时间矛盾:安定思公主死亡时间在永徽五年(654年),而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在永徽六年(655年),中间相隔仅一年,嫁祸逻辑成立,但所有记载均出自武则天倒台后的唐代官方史料,可能存在丑化。
②孤证不立:三书均承袭同一源头(唐代国史),而唐代修史时武则天已被定性为“篡逆”,记载或含政治倾向。
二、凶手推论的逻辑链
1. 武则天杀女的合理性
①动机充分:当时王皇后虽失宠,但背后有关陇贵族集团(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支持,若无重大把柄,难以废后。
武则天此前已生育李弘,杀幼女(非皇子)的政治代价相对较小。

②性格印证:武则天后期为权力诛杀亲子李弘、李贤,对亲人下手有先例。
③操作可行性:婴儿猝死易伪装,且王皇后确有探视记录(“后怜而弄之”),可利用其善良设局。
2. 王皇后杀女的疑点
①动机薄弱:王皇后亟需挽回皇帝信任,冒险杀害公主风险极高,且无助于巩固地位。
其家族为五姓七望之首,行事偏重“贵族体面”,暗杀婴儿不符身份逻辑。
②史料漏洞:若真是王皇后所为,武则天无需大费周章制造“厌胜案”(诬告皇后用巫蛊),直接以此罪废后即可。
3. 第三种可能:自然死亡或意外
①婴儿夭折率:唐代新生儿死亡率约30%,公主可能因病猝死,武则天借机发挥。
②间接证据:武则天次女太平公主得享荣宠,未见母亲忌惮;若真有杀女前科,李治恐难容忍。

三、后世争议与政治隐喻
1. 儒家史观的道德审判
①宋代以来的强化:司马光等儒臣通过渲染“扼杀亲女”,将武则天塑造成“悖逆人伦”的妖魔,以警示后世女性干政。
②文学小说夸张:明清小说《镜花缘》《武则天四大奇案》等,添加“手指掐痕”“冤魂索命”等灵异情节,彻底固化恶女形象。
2. 现代学术界的反思
①性别视角:学者如雷家骥指出,男权社会将女性权谋污名为“毒妇手段”,而男性帝王同类行为(如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则被合理化。

②政治嫁祸说:黄永年推测,公主之死可能是李治与武则天合谋制造的废后借口,婴儿或是政治牺牲品。
③史料解构:剑桥唐史认为此事“更接近宫廷谣言,而非可靠事实”。
四、结论:历史罗生门
1. 传统史观采信武则天杀女说,因其符合“残酷女皇”的叙事模板,但证据链存疑。
2. 现代研究倾向认为此事可能是武则天利用婴儿夭折的偶然事件,加工成政治武器,未必亲手弑女。

3. 终极真相已随乾陵地宫永埋地下(安定思公主墓志仅书“薨”),成为权力博弈的永恒迷雾。
历史启示:无论凶手是谁,此事件暴露了唐代后宫的残酷性——一个婴儿的死亡,最终撬动了关陇贵族百年霸权,重塑了中国皇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