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色老照片里的清末浮世绘:晚清帝师梁鼎芬,麻风病人在村口逗狗

历史小破 2025-04-25 11:25:44

一组清末人物的上色老照片,宛如一扇通往往昔岁月的斑斓之窗,徐徐开启,展现出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

光绪三十一年(1905),惠州城郊麻风村口,两位男子正在逗土狗,二十步外,另一个男子,正在用生锈柴刀剥桉树皮,膝头陶罐盛着捣烂的树皮浆 —— 据说是止痛土方。

清末肃亲王府暖阁内,善坤格格与丈夫贡桑诺尔布对坐小茶几两侧。善坤与贡桑诺尔布的婚姻是清朝 “北不断亲” 国策的延续,通过联姻巩固满蒙政治同盟,直至清末仍保持这一传统。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1906年9月),清廷颁布《宣示预备立宪谕》,首提“先行厘定官制”,一场牵动帝国命脉的制度变革由此发端。这帧摄于紫禁城懋勤殿外的合影,定格了十四位官制编纂大臣的集体影像——他们既是旧王朝的柱石,亦是宪政改革的操盘手,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留下了意味深长的身影。

十四人分两排肃立,前排为中枢要员与地方督抚,后排多为六部尚书,领衔者载泽(照片中镇国公)虽未列于显要位置,却是实际主导者,其右侧的袁世凯(直隶总督)目光直视镜头,左侧的瞿鸿禨(军机大臣)则微垂眼睑,显露出清流领袖的审慎,与袁世凯的锐意形成对照。

自左往右,上排:左都御史寿耆、大学士世续、直隶总督袁世凯、学部尚书荣庆、大学士那桐、军机大臣瞿鸿禨、礼部尚书戴鸿慈;

下排:户部尚书铁良、户部尚书张百熙、兵部尚书徐世昌、镇国公、刑部尚书葛宝华、工部尚书陆润庠、吏部尚书奎俊、两江总督端方。

次年(1907),官制改革方案出台,虽废除六部、设立责任内阁,却因“皇族内阁”的诞生沦为闹剧。照片中的十四人,最终走向不同命运: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免,端方在四川保路运动中被杀,瞿鸿禨遭奕劻弹劾罢官……这帧看似庄重的合影,实则成为清王朝“改革亡朝”的预言——当旧官僚体系试图自我革新时,历史的惯性早已埋下了崩塌的伏笔。

天津英租界的寓所庭院里,58岁的梁鼎芬正俯身抚弄着一株雪松的虬枝。那是三年前他在崇陵亲手种下的十万株松苗中,特意移栽到天津的两株。

1917年的中国,张勋复辟闹剧刚刚落幕,共和与帝制的博弈仍在继续。而梁鼎芬的世界,始终围绕着河北易县那片松涛林海。自1911年募银植松以来,他每年春分必亲赴崇陵,监督树苗养护,即便1914年重病卧床,仍命养子梁思孝代他前往,“务必丈量每株松苗之高,记录新抽枝桠数目”。眼前这株移栽的雪松,正是当年十万松苗中的幸存者,如今树干已碗口粗细,新叶在枝头凝成翠色云团,恰似他心中未灭的忠君之火。

1911年秋,时年52岁的梁鼎芬与养子梁思孝在天津寓所留下合影。梁鼎芬原配早逝无嗣,梁思孝是他在40岁时收养的侄子(一说为族侄)。作为光绪帝的侍讲学士(帝师),梁鼎芬一生以 “忠君” 为最高准则,戊戌变法时因反对康有为激进主张被弹劾,辛亥革命后拒绝剪辫,始终以清臣自居。收养梁思孝时,他正处于仕途跌宕期,将对帝王的忠诚与家族延续的期待,一并寄托在这个聪慧的少年身上。

尽管养父一心培养他成为 “忠臣之后”,梁思孝却在时代浪潮中走向不同道路。他就读于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前身),主修水利工程,毕业后参与黄河、淮河治理,成为民国初期少有的技术官僚。梁思孝虽不认同养父的政治立场,却始终恪守孝道。据其孙女回忆,抗战期间梁家生计艰难,梁思孝仍每月寄钱维持崇陵守陵人的开支,直至1949年。

1900年,21岁的李叔同沪上留影,这是他初抵上海、加入 “城南文社” 时的模样,尚未褪去津门官宦子弟的贵气。左边题字为:”光绪庚子摄影,戊午夏,检奉申甫仁者。行楷字迹工整中见洒脱,戊午年(1918)正是他出家为弘一法师的同一年。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暮春的颐和园乐寿堂,十二位身着旗装的贵胄女子依次排开,恰为这幅晚清贵族女性群像勾勒出典雅的东方背景。

前排左起:庆王府二格格、四格格、讷勒赫福晋、荣寿公主、溥仪生母、三格格、六格格。后排左起:慈禧德语翻译俊寿、德龄母亲、容龄、德龄、元大奶奶、载振夫人、载澍夫人

1901年《辛丑条约》后,清廷急需扭转 “排外” 形象,合影实为精心策划的 “国家形象工程”。正如美国大使夫人在寄往美国的信中所写:“这些高贵女士证明,中国宫廷并非野蛮之地,而是礼仪与文明的典范。”

光绪二十九年冬月廿八日(1903年12月26日),美国公使馆,在美国公使馆出席康格夫人的午后茶点的格格和福晋们。身着旗装的福晋格格们围坐成弧,前排左四是时年42岁的荣寿固伦公主即“长公主”,身旁穿黑色塔夫绸礼服的康格夫人——美国公使爱德温·康格的妻子莎拉。

作为恭亲王奕訢的长女,荣寿公主的存在本身便是晚清政治博弈的活化石。1861年辛酉政变中,其父奕訢作为慈禧太后的关键盟友,助其从顾命八大臣手中夺权,开启垂帘听政时代。为笼络这位“议政王”,慈禧在政变次月便将年仅7岁的荣寿接入宫中,收为义女,破格封为固伦公主(按制唯皇后之女可获此封号)。

光绪二十九年(1903),暮春的恭王府后罩楼北侧,七周岁的溥儒正端坐在一匹枣红小马背上,马蹄踏在地上发出“嗒嗒”轻响。

作为恭亲王奕訢之孙,他双腿紧夹马腹,脊背挺直如小树苗,左手虚握缰绳,此时的清廷虽已风雨飘摇,但宗室子弟的骑射课仍是祖制,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在箭道上练习马术的幼童,日后会成为与张大千齐名的“南张北溥”。

这些上色老照片,让我们得以穿越时光,近距离审视清末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真实模样,感受那个时代复杂多元的社会百态 。

1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