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千古一帝”,把百姓榨干成穷鬼,却被后人膜拜称神

方正刚不毅 2025-04-18 18:23:33

汤师爷打开鹅城的账本,瞧了瞧,说道:

我们来迟了,之前几任县长已经把鹅城的税收一口气征到了九十年后,这地方咱们不该来。老百姓现在都穷得叮当响,哪还有什么油水可捞。

张麻子回答说:

我压根儿就没打算从穷人身上捞油水。

汤师爷讲道:

你不赚普通人的钱,还能去赚谁的呢?

那会儿觉得这场面挺逗的,但其实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早就见怪不怪了。

能干出这种大事的人,往往背景都不简单。就拿接下来要说的那位被称作"千古一帝"的汉武帝来说吧。

【千古一帝只有七个半】

中国封建时代,史书记载的皇帝总共有493位,不过其中有71位是后代追封的,实际在位掌权的帝王数量是422位。

当上皇帝的机会比中彩票还难,历史上真正能称得上帝王的也就那么几个人。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再加上清朝的康熙,勉强能算半个。

在当上皇帝这么难的情况下,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更是少之又少。

在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七位半帝王中,汉武帝的名气可以说是最大的。很多对历史感兴趣的老百姓,一说到汉武帝都会忍不住称赞他。

汉武帝干了几件大事:他推崇儒家思想,打击北边的匈奴,打通了西域通道,派兵驻守边疆开垦土地,吞并了南方的百越,还向西远征大宛。靠着这些了不起的成就,他和秦始皇齐名,人们常把他们并称为“秦皇汉武”。

我始终觉得,历史经不起细看,更不忍心深究。一旦深入探究,无非都是战火纷飞、血流成河的残酷景象。

一个帝王的崛起,背后是无数生命的牺牲。

古往今来,那些名垂青史的帝王,无论功勋卓著还是残暴无度,他们的一生都难逃悲剧的宿命,而他们所谓的丰功伟业,实则是由无数普通人的生命与鲜血堆砌而成。

被称作"千古一帝"的往往是那些通过武力夺取天下的开国皇帝,但汉武帝和康熙帝却是个例外。他们都是在太平年代继位的守成之君,不过两人也有所区别。康熙在位期间,将清朝的国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在位长达54年,他不仅没有延续文景之治的繁荣,反而将先帝积累的财富消耗一空,导致原本富裕的国家逐渐陷入贫困,最终使得盛世走向没落。

他捞钱的手段,主要分三个套路:先卖东西,再伸手要,最后直接抢。

【一是官爵买卖】

中国真正开始有系统性地选拔官员,是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开始的。到了宋朝,科举才真正发展成一套合理有效的选拔体系。

隋唐时期虽然开始用科举选拔官员,但制度还不完善,选拔过程也不够规范,做官的机会主要还是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直到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爆发,这些豪门贵族几乎被消灭干净。等到宋朝重新推行科举时,考试制度已经变得非常完善和公平了。

汉朝选官主要靠推荐和征召两种方式。

有人引荐给皇帝,经过面试觉得不错,就给他个官做。官职任命全由皇帝说了算,他想给谁就给谁。

官职和爵位是两码事,官职能直接管事,爵位只是个名头,没啥实权,不过能享受免税和免服劳役的好处。

官职和爵位可不是想给谁就给谁的,除了皇亲国戚,其他人想要得到封赏,必须凭真本事立功才行。

汉武帝在位期间,朝廷将官职和爵位变成了赤裸裸的敛财工具。

公元前123年,朝廷打仗花了不少钱。为了解决军费问题,汉武帝想了个办法:老百姓可以花钱买官位,或者出钱抵消罪责。

汉武帝在商业方面很有天赋,做生意讲信用。

他重新设计了军衔制度,设立了11个武官等级,从第11级到第7级,只要有钱就能轻松买到这些官位。

价格标准很清晰,明码标价。从第十一级开始,基础费用是17万铜钱,每提升一级要多付2万。如果你一次性拿出33万,就能直接跳到第七级。

那时候一听说有这政策,不少生意人立马掏钱抢着买,就为了摆脱自己"低人一等"的身份。

汉武帝卖官鬻爵的生意刚开张,尝到甜头后,立刻被这种快速捞钱的方式迷住了。

朝廷为了多赚点钱,想了个办法:把一些基层官员的职位拿出来卖。只要有钱,不仅能买个官衔,还能直接参与管理地方事务。

卖官鬻爵的闸门一开,各路财大气粗的富商纷纷挤进了官员队伍。

商人里也不乏品德高尚的,像西汉著名的清官黄霸就是典型。他出身河南太康的富商之家,靠捐钱当上了郎官,但他一心为民、勤恳做事,最终成了一代好官。

商人们最看重的还是赚钱,他们花钱买官位,主要是为了挤进官场,好为以后赚大钱打下基础。

他们最在乎的就是尽快把本钱赚回来。

这些人没啥真本事,办事时只会敷衍了事,不仅损害了官府的声誉,还让西汉的官僚体系变得更加混乱复杂。

那时候的西汉社会是这样的:汉武帝从富商巨贾那儿搜刮钱财,这些人当上官后,又变着法子从老百姓身上捞油水。

最终,还是普通老百姓为这场买卖承担了代价。

【二是重铸货币】

铜钱是西汉时期老百姓日常使用的钱币。工匠们先把铜铸成固定样式,再刻上具体的重量数字,这样一枚铜钱就制作完成了。

西汉的货币制度比较特别,朝廷没有像后来的朝代那样,把铸币的权力全部抓在自己手里。

在西汉时期,货币铸造的权力是分散的,各地可以自主铸币,朝廷只规定了钱币的重量标准,其他方面则完全由地方自行决定。

哪里有铜矿,哪里就发达。

汉武帝一眼就看出了这里面的赚钱门道。他立马下令,不准各地私自造铜钱,所有铸币的活儿都得由朝廷统一来干。

就这样,汉武帝大手一挥,开始拼命打造铸币的炉子。

朝廷发行新货币对老百姓来说好处多多,但汉武帝这么做可不是为了百姓好。他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发行新钱,再次从老百姓手里搜刮财富。

汉武帝造的钱,质量差得很,不仅成色不够,分量也严重缩水。他这么干就一个原因:用同样的材料,能多造出不少钱来。

这些铜钱一旦流入市场,用来向普通百姓换取生活物资,本质上就是在变相地掠夺老百姓的财产。

更过分的是,汉武帝搞出一种叫“皮币”的东西,硬说一张就值四十万钱。可老百姓压根不买账,谁都不愿意用这玩意儿。

汉武帝见没人主动表态,便直接下令,要求皇室宗亲和诸侯王们按人头分摊任务。

你不得不承认,这生意头脑要是用来当皇帝,真是有点浪费了。

【三是有偿举报】

卖官卖爵只是开始,造新钱是第二步,接下来第三步就是明抢了。

汉武帝试遍了各种温和手段,发现都不管用,索性撕下伪装,拔出明晃晃的大刀,直接开抢。

他随即推出了一项新政策,叫做“算缗令”。按照这个规定,西汉的富人们必须自愿上缴自己财产的3%到5%,作为公共开支。

富人当然不愿意,我的钱都是靠合法生意赚来的,跟你们刘家皇族半点关系都没有,为啥非要让我白白付出?有钱人都想办法把财产挪走或者藏起来。

算缗令已经发布很长时间了,但那些富人们却一直没人愿意按照要求去做。

为了让富人拿出钱财,汉武帝想了个办法,推出了告缗令。

如果有人举报私藏财物不肯上交朝廷,一旦查证属实,就收走藏匿者的全部家当,举报的人能拿到其中一半作为奖励。

这个命令一发布,全国上下顿时沸腾,瞬间引发了一股举报热潮。

既然举报失败也不用担责,说不定运气好还能赚点外快,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互相举报。

一夜之间,众多富豪的财富被席卷一空,而与此同时,国库的收入却像洪水般源源不断涌入。

那时候,那些被利益冲昏头脑的告密者,在巨大的诱惑下失去了理智,他们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正面临一个致命的陷阱。

穷人举报富人,能拿到对方一半财产,这样穷人就变成了有钱人。可一旦成了有钱人,又会有其他人来举报你,想分你的家产。

到头来,这场精心设计的局里,汉武帝成了唯一的受益者。富人们都被整垮了,穷人们也被忽悠得晕头转向。

在旧社会,多数富人的钱财都是靠自己和家里人老老实实做生意赚来的,不是走歪路骗来的。

汉武帝这一通操作下来,西汉的老百姓算是看透了"勤劳致富"的鬼话,大家觉得再拼命赚钱也没啥意思,干脆都躺平不干了,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集体摆烂的状态。

汉武帝见形势不妙,担心迟早会出乱子,便颁布了新规定:只要给边境捐送一定数量的马匹或粮食,而且家里没有现钱的人,就可以免除处罚。

手头缺钱不是问题,那些富人们立刻掏出腰包,大肆收购农田地产。

连汉武帝身边最得力的谋士董仲舒都看不下去了,他感叹道:“有钱人田连阡陌,穷人却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汉武帝晚年把国家搞得一团糟,社会问题特别严重。当时各地盗贼横行,大的团伙有几千人,小的也有几百人。关东地区的盗贼尤其猖獗,有的杀了县官,有的杀了郡守,整个国家被折腾得元气大伤,人口减少了一半,经济也几乎崩溃。

【一点感想】

一个国王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筹集巨额军费,不惜让全国百姓背负沉重负担,用尽手段逼迫臣民,把他们搜刮得一贫如洗,反而被后世奉为“神明”。

我一直好奇,汉武帝被称为"千古一帝"这个名号,是否真的得到了他统治54年期间西汉百姓的认可?

2 阅读:430
评论列表
  • 2025-04-19 08:18

    汉武帝得没得到当时百姓的认可两说,但是得到了后世的认可。耻辱宋倒是最有钱,但结果怎样?一路跪着直到亡国半灭种!

  • 2025-04-19 15:06

    高明 适用一时得即时停止 这手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