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美国政坛出现了极为罕见的“三王伐特”局面:奥巴马、拜登、克林顿三位民主党前总统在半个月内连续发声,迅猛火力瞄准现任总统特朗普。
与此同时,特朗普民调暴跌,面临军方与社会多方质疑。
各种压力之下,他却另辟蹊径,转头给中国安一条“大罪”。
一、三位前总统“罕见同框”
2025年4月3日,奥巴马在汉密尔顿学院发表演讲,抨击特朗普政府对高等学术机构的干预,甚至直接点名其“自封国王”式的强硬行政令。
他认为这种做法不仅威胁大学自治,也违背美国立国以来的宪政传统。
《华盛顿邮报》援引哥伦比亚大学史学家观点指出,这是首位前总统系统性对现任总统的宪法合法性提出质疑,性质极为严重。
这番犀利言论,让尚未走出疫情与经济阴影的美国社会,再次感受了民主党主流派系对特朗普的侧翼狙击。
卸任后,拜登一度淡出聚光灯,但在2025年4月15日,他在芝加哥发表了措辞强硬的演讲。
他指责特朗普在短短百日内试图摧毁过去四年的经济成果,尤其是关税政策带来的企业连锁反弹:加州率先对新关税提起诉讼,福特汽车警告供应链风险骤增。
拜登更是借机揭露了特朗普对自己家族的政策性打压,包括取消特勤局保护和炒作亨特·拜登的涉毒问题。
这种带有强烈个人恩怨色彩的炮轰,令他的支持者找到“维权”的情感出口,也引得特朗普阵营的二次口诛笔伐。
2025年4月19日,克林顿现身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30周年纪念活动。
当年他在任时曾将该事件作为美国反恐的里程碑,并倡导“城市团结”的精神。
如今,他以“团结”对比“撕裂”,将当下的社会对立现象间接归咎于特朗普执政团队的煽动手段。
《华盛顿邮报》认为克林顿这一举动带有浓厚的政治动机:他巧妙包装“反恐共识”来瓦解特朗普在传统共和党选民心中的形象。
这种话术不仅瞄准对方基本盘,也让部分小城与农村地区选民开始重新审视特朗普。
在历届美国总统的“俱乐部文化”中,卸任者一般保持对现任者的克制批评,尽量避免造成国家形象的分裂。
但这一次,三位前总统却选择联手发难。
背后的原因既有对特朗普宪政冲击的担忧,也与五角大楼泄密案、最高法院保守派优势等事件交织。
对民主党而言,如果继续坐视,不仅会在党内权力分割中失去话语权,还可能在选举层面被特朗普的激进派拖进更深的政治漩涡。
所以克林顿-奥巴马-拜登三大家族在此刻达成“临时同盟”,更多是为了巩固自己当初的政治遗产与派系利益,而非真正的铁板一块。
二、特朗普的“破防”大招
自从特朗普再度就任后,他就把“关税收入”当作重要战绩来宣传,声称能带动美国本土制造业复苏。
然而据海关统计,4月5日至今的关税收入只有5亿美元,远低于特朗普政府宣称的“日均20亿”。
随着加州提起诉讼,以及耶鲁大学研究揭示关税对中小企业生存造成严重冲击,不少曾在2016年支持特朗普的产业也开始动摇。
更让投资者担忧的是,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股市暴跌,科技股遭遇重挫,直接引发公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下滑。
18日,三名高级官员因为被指控参与泄密而被迅速解雇。
此事不仅再一次动摇了军方对总统的信任,更将一些国家机密直接暴露给了外界。
对比2023年泄密门事件,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本届政府在情报和内部安全管理上并无太大改观,甚至面临更严重的制度性失灵。
美国国防部门立场也开始摇摆:倘若连五角大楼都失去对总统的信赖,将为未来的执政造成更加深远的危机。
特朗普在4月21日发布的一条社交媒体内容中配发海洋垃圾照片,指称那是“中国礼物”,暗示中国是太平洋垃圾带的主要源头。
然而各大科研机构的报告显示,日本和中国在太平洋垃圾中的占比相差并不悬殊,美国自身也有不可忽视的责任,尤其是渔具废弃物,多数来自美日海域。
更尴尬的是,中国外交部此前已经列举了美国在境外军事基地的环境污染案例和数据,形成了事实上的“打脸”。
当特朗普试图将国内舆论对五角大楼泄密的质疑转向中美外交口水战时,却因缺乏硬证据而陷入更深的公关困境。
三、风暴中心的美国社会
与以往抗议不同,这一次在全美50个州爆发的名为“Hands Off”(放手!)的游行,规模庞大且极具象征意义。
各大城市的集会人数成倍增加,洛杉矶一地就出现了万人团队,不少过去紧跟共和党政策的选区也爆发了中小规模示威。
标语如“恢复民主”和“抵制威权”频繁出现,表明大众对特朗普集中施压的政治手段日渐不满。
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与疫情压力下,更多中产阶级加入了抗议行列,这对总统的选情无疑是重大打击。
路透社/益普索在4月2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指出,特朗普的支持率降至42%,创下其任期内的新低。
而在18-29岁群体中,这个数字更是跌破30%。
对于任何执政者而言,这种世代裂痕都是极其危险的信号,高昂学费、环境政策、社会平等等议题上的争议,正在加速削弱他在年轻人群体间的认可度。
历史经验表明,一旦失去年轻人,政治领袖往往难以在接下来的选举中东山再起。
伴随街头抗议和民调下滑的,还有司法方面的连番震荡。
全美已有超过150起联邦诉讼针对现政府的政策展开,包括各州对关税政策、哈佛大学资助冻结案等核心议题的控告。
这些诉讼都在考验司法机构与行政当局之间的张力。
与此同时,共和党内部也出现“逼宫”的苗头,一些潜在竞选人看到了挑战特朗普的机会。
民调显示,74%的选民不支持特朗普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谋求连任,这意味着他的权威基础在加速松动。
结语
三位前总统联手的背后,固然有对“国王式执政”的担忧与制度自卫诉求,但也显现出民主党内部在下一轮选举中缺乏显眼新生代领袖的尴尬现实。
特朗普用环保议题对华“甩锅”的尝试,终归抵不过大数据与国际合作当道的事实碾压。
被中国外交部连环驳斥的“太平洋垃圾罪”,只是近年来美国政治在外交上疲于应对的一面缩影。
当“美国优先”的口号与全球协作的大趋势碰撞,单刀直入的指责往往会陷入“罗生门”般的旷日争议当中。
相比之下,中国对环保、碳排放的公开数据与态度不无可辩之处,让国际社会在对比之下逐渐看清了某些政治口水战的本质。
无论三位前总统如何批评,也不论特朗普如何反击,真正的决胜时刻或许将取决于选民在2026年中期选举,以及后续总统大选中的投票选择。
“谎言重复千次仍是谎言,国际合作才是环保正道。”
当美国社会陷入越发严重的政治撕裂之中,特朗普能否在有限时间内以更稳健的内政、外交布局,重新赢回支持?又或者,这股“王对王”的风浪会持续扩大,直至彻底改变美国政治版图?
所有答案,目前都还埋藏在风暴的漩涡中心,等待一次次的公开检验。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