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中国730万桶石油订单后,加拿大对美低头,还对中国发起诋毁

小吴带你逛全球 2025-04-22 17:18:36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数字的强烈反差,在全球贸易战与地缘政治博弈的氛围下,宛如一块激起千层浪的石子。

更令人惊讶的是,加拿大总理卡尼在拿下这笔大订单后,随即在竞选辩论中对中国抛出激烈言辞,甚至称其为“最大安全威胁”,转头又对美国强势关税低头示好。

经济合作与政治对立相互撕扯,折射出加拿大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的微妙境地。

面对重重压力,加拿大能否在经济红利与西方意识形态立场之间稳住平衡?

一、中美关税战催生“加拿大红利”

自彭博社和Vortexa等机构公布的统计来看,2025年3月,中国从加拿大温哥华港进口的原油总量,较2024年同期激增超过300%。

730万桶这一纪录,扣除季节性影响后,依然显得抢眼。

而与此同时,美国对华原油出口却从2900万桶大幅下滑至300万桶,直跌九成,形成颇具戏剧性的反差。

这场突变并非一蹴而就,伴随跨山输油管道(TMX)在2024年5月全线投入运营,加拿大阿尔伯塔油砂的日均输送能力提升至89万桶,不仅大幅扩充了出口总量,也将运输路线延伸至亚洲。

中国炼油厂需要高硫原油,而加拿大油砂恰能及时填补美国份额下滑留下的缺口。

这种“供需耦合”为加拿大意外开启了一扇通往亚洲市场的窗口。

自2024年起,美国对华加征能源关税,使得美国原油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陡然下降。

在此背景下,中国从俄罗斯、中东等地多方采购,以分散风险,而加拿大恰好因价格与运输距离等综合因素脱颖而出。

一桶加拿大原油比中东市场便宜约5美元,这种价格优势再加上跨山管道带来的便捷,使得加拿大在关税战中“捡到”了一份超预期红利。

但“红利背后也有隐忧”,在730万桶之外,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高达2.8亿桶。

相比之下,加拿大对华出口依旧微不足道,份额尚不足俄方的1/40。

这表明加拿大暂时受益于中美之争,但一旦中国从其他渠道获得更优惠的合作条件,“加拿大红利”极有可能被替代或削弱。

中国看中加拿大油砂,还有一层技术层面的缘由:采用先进炼油设备的国内大型炼油厂,能将高硫原油有效转化为成品油,既实现高效加工,也保障更好收益。

而在地缘政治方面,中东地区的局势长期复杂,安全风险较高;加拿大与美国接壤,相对稳定。

国际能源署(IEA)更是预测,到2025年非OPEC+国家原油供应增量中,12%将来自加拿大,而且这当中很大部分会面向亚洲。

二、加拿大对华强硬背后的选举逻辑

4月17日,加拿大总理在电视辩论上将中国列为“加拿大面对的最大外部干涉危险”,并借此指责中方“支持俄军事行动”“威胁台海稳定”。

次日卡尼又呼吁国内情报机构“严防中国干预”,并将对台军售罗列进加美防务协作清单中。

政治观察人士指出,卡尼所属的自由党民调仅领先保守党3%,通过炒作外部威胁,往往可转移国内对通胀、就业和经济下滑的关注度,为自己竞选造势。

这并非加拿大首次对华强硬,2024年加拿大便以“国家安全”为由叫停一家中企对锂矿的收购;2025年初,又配合美国限制对华AI技术输出。

然而就在这些充满对立的动作背后,加拿大财政部却继续批准中资参与LNG项目,阿尔伯塔省政府更公开“欢迎中国投资油砂”。

这前后不一的政策,无不是箭在弦上:一方面加拿大不愿错过中国这个庞大市场,另一方面又深陷西方“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联盟的裹挟。

加拿大国内舆论对于“中国威胁论”的认同呈现两极。

民调显示,62%的受访者倾向认为“中国崛起冲击西方价值观”,但支持“全面脱钩”的仅占34%。

卡尼政府在这方面的摇摆极其明显:既要迎合本国保守势力的“对华防备”声音,又担心过度刺激中国后造成更严峻的经贸损失。

与此同时,美国也没闲着。

《美墨加协定》里布满限制性条款,要求加拿大在“关键矿产”和“能源出口”上需与华盛顿保持步调一致。

这些规则裹挟下,加拿大对华政策的腾挪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只能在“两面下注”中步履维艰。

三、关税豁免背后的经济求生欲

2025年3月,美国政府宣布对加拿大钢铁、铝制品加征25%关税,加拿大迅速采取对等报复,对总额达298亿加元的美国产品征收同等税率。

可仅过了一个月,加拿大财政部就对美国合规汽车及零部件实施豁免,对部分民生产业下调关税。

如此快速地“缴械投降”,令不少加拿大民众愤慨不已。

究其原因,北美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极其紧密,一旦关税全面上调,整车制造成本将直线飙升,势必冲击加拿大GDP贡献达6%的汽车行业,还会影响17万从业人员的生计。

在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生态下,卡尼政府只得选择部分退让,防止更多经济内伤。

疫情前后,美国始终将加拿大视为“北美能源后院”。

2024年甚至推动过《北美能源安全法案》,想要更多限制加拿大对华的油气出口。

加拿大虽有抵制,但面对现实:近98%的加拿大原油出口仍通过南部管道输往美国;而对华出口占比不足2%。

这种“命脉捏在人家手里”的状态,极大限制了渥太华的战略反抗力。

由于美国对加拿大市场影响巨大,卡尼政府选择在钢铝关税问题上另辟蹊径,通过部分妥协来获取其他方面的好处。

比如保住对美出口的优先待遇,换取在阿尔伯塔油砂项目上保有一定灵活度。

对加拿大而言,近乎既定的对美依赖似乎很难被打破。

中美欧美日各方的能源博弈,正不断重塑全球供应链形态。

IEA的研究显示,2025年北美对亚洲的石油出口占比或可升至12%,但政治裂痕却为这股潜在增长蒙上阴影。

若加拿大持续在政治层面对华施压,其原有的亚洲市场优势难免被俄罗斯或中东进一步挤压。

届时,“红利”恐将迅速消散。

加拿大究竟要成就“能源多元化”,还要继续深陷对美的单一输血?这是渥太华必须妥善审度的问题。

结语

加拿大的对华政策,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渴望在广阔的中国市场中分一杯羹,另一面又屡屡借着西方阵营的政治话术“围剿”中国,甚至甘愿让美国在关税、能源等领域占尽先机。

这份“往左看,往右走”的外交策略,在短期内或能拉抬选票、暂时安抚盟友,却也埋下诸多隐患。

一旦中国转向其他供应端,加拿大或将追悔莫及;而对美一味低头,也使其难以挣脱“北美后院”的束缚。

在这场全球能源与政治拉锯战中,加拿大已然站上了“走钢丝”般的舞台。

时任总理卡尼口口声声称中国是“最大威胁”,却又难掩阿尔伯塔油砂对此市场的真实期盼。

正如中国外交部的态度所说,合作共赢应胜过零和博弈。

730万桶原油的故事仍在继续,究竟加拿大能否破除内外掣肘,拿出能让各方都信服的务实之举?答案还留待时间去揭开。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0 阅读:27

小吴带你逛全球

简介:天天都是不同的美景,独特的旅游的风格,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