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某县一中学子高考考上了北大,暑假期间,学校邀请这位刚刚考上了北大的学子回学校做报告,为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这是学校历年来的传统。然而这位刚毕业的学生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前来邀请的班主任感到十分尴尬与不解,“学校给多少报酬”。
“学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了你,让你回来为学弟学妹分享一下学习心得体会,怎么能谈报酬呢,“班主任回答道。
“我考上北大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关学校什么事呢。”学生继续说道。
该学生的言语传到网上后在引发了极大地反响。广大网友怀着义愤填膺的心情对该学生进行口诛笔伐,一个如此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尊师重道的学生纵然考上了北大这样的名校,将来出社会后也不一定为国家所用,也不一定对父母孝顺,因为这样的人骨子里透露着自私自利的气息,一个骨子里就自私到极致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别人做些什么,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也有部分网友觉得学生能考上北大与学校无多大关系,学校所起到的仅仅是一个引导作用,个人努力才起着决定作用。
同样的教学环境、同样的师资力量,同样的学习时间,有的人考上了清华北大,有的人仅仅考了个大专或者直接落榜,这是否说明学生高考的成绩与学校无关?
我们知道全国大多地区都设有重点中学,他们每年招生招收的都是本地中考成绩前百分之20左右的学生,这些学生统称为优质生源,为了这些优质生源,他们往往还会跨地区、跨省进行招收。如果你是某地区或者某省的中考状元,抑或你的中考成绩排到了该地区或者该省的前多少名,只要你愿意来我学校,一切费用全免,学校还会给与你多少多少奖学金,一般都是以万为计量单位,甚至你的父母如果想来学校陪读,住宿问题都能一并安排,这都是真事。总之学校所能想到的、所能给与的一切优惠条件、包括你个人的一些额外条件,只要你愿意来,学校都会尽力满足。
而且对于一个地区的重点中学而言,它配备的是该地区的最顶级的师资力量、最好的教学环境、最先进的教学设备,该地政府无论是在相关政策上或者资源配备上都会优先重点中学,这样一来,重点中学配上优质学生,二者是否更加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对于一个班集体而言,尽量咱们都是优质生源,都是大浪淘沙剩下的精英,成绩同样有好坏之分,也就是你顶着学霸的身份来到这所这所学校,可能不知不觉之中发现自己变成了学渣。
那么这又回到了刚刚那个问题上,同样的教学环境、同样的师资力量,同样的学习时间,为什么成绩出现了好坏之分,当初大家可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个人努力结果。有的学霸去学渣圈儿里遛了一圈,没找到回家的路,遂逐渐堕落成了学渣,有的学霸在学业上一直勤勤恳恳、不忘初心,成绩自然一直不错。学霸高考完了举家欢庆,学渣高考完了战战兢兢。
所以我能考上清华北大还与学霸有关吗?难道不全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吗?
老家那儿有一所高中叫五中,每年高考近800多名考生,能考上普通一本的只有个位数,但是03年的时候,这所中学考上了一个清华。此后学校历年招生,那位考清华的同学变成了学校最响亮的招生广告,如此10几年,口号经久不衰。
其实关于高考学生考上名校,到底是学校成就了学生,还是学生成就了学校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是相互成就。
一、 学校招收的本身就是优质生源,这些学生在起跑线上就领先了同龄人一大截,自然高考上名校的概率也就大于当初一起参加中考的那批人。
二、 每年中考几百万考生,这些优质生源能够脱颖而出,肯定有自身独到之处,不管是先天生理上的智力差距,抑或是后天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而这些条件都是其他考生不具备的。
三、 重点中学师资力量的强大与良好的教学环境无疑给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而言,努力学习是似乎是唯一需要考虑的事,而对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而言,可能还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什么问题,为避免敏感词汇,我这里不一一例举了。
四、 举一个最鲜明的例子,我们这儿的市一中教师的应聘条件是本科211及以上,师范专业,有教师资格证,但是教师资格证的报考条件是大专即可,也就是说很多中学的教师的自身学历就不高。不是说一个大专毕业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不可能教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只是相比之下,名牌大学毕业的教师更能教出清华北大的学生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如果你是大专毕业,但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不出几天,你就会被调到重点中学去。
所以,高考学生考上名校,到底是学校成就了学生,还是学生成就了学校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相互成就,但是学生个人努力成果大于学校付出的教育。
当然一家之言,不足为道,如果你有什么其他的见解,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