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苏关系急剧遇冷。两国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间的分歧已经渐行渐远,很难再恢复到往日的情形。为了应对苏联在北部边境陈兵百万的威胁,中央实施了三线建设,并将许多老帅分散到全国的各个城市,以免被一锅端。

作为十大元帅的聂荣臻,他的目的地是河北邯郸。1969年下半年,聂荣臻只带着孙女和秘书几个人,来到了邯郸。此行,于聂帅而言,确实凄楚,不过聂帅还是以革命乐观精神面对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临行前,中央领导人特地召开了会议。彼时珍宝岛爆发了冲突,更让会议蒙上了一层阴霾。在会议上,聂帅直言道:“苏联对我们搞点紧张是可能的,但要在中国大搞,这不可能。搞一个东欧国家动员了四五十万军队,搞中国,岂不是要更多人。”
毛主席等人也同意聂帅的意见,叶剑英、徐向前也纷纷点头,叶帅还说:“动咱们,他们没有几百万军队是不会成功的,咱不用担心过头了。”

不过,大家的心思被一道命令彻底打乱了。1969年10月20日,这一天,林彪以“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为由,发布了“紧急指示”。这个所谓的一号命令一发布,全军立即进入了紧急战备状态,并要老帅们疏散。
聂荣臻说道:“既然是战备,郑州这个地方是铁路枢纽,中原地区我不熟悉,还是到河北省好。晋察冀这些地方,是我的老家,如果打仗,还可以起到参谋的作用。”
而且,聂帅早就有返回老根据地看一看的想法了,这块英雄的土地孕育了许多精兵强将,为建立新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兵员。可惜的是,聂荣臻不是太忙,就是一直受到疾病的摧残,未能如愿以偿。

聂荣臻的意见向上传达以后,中央允许其前往邯郸,但不能带太多人,这也就有了开头的一幕。聂荣臻也没法带走更多的家人,他的夫人张瑞华被“下放”到吉林省草原上的一个“五七干校”,女婿丁衡高则在一个陕西偏远的山沟里,进行科研工作。因此,聂荣臻只能带着外孙女,还有一两个秘书人员。
来到邯郸,聂荣臻很关心邯郸的士兵情况,这也是他最熟悉的区域。军分区政委还是聂荣臻的老部下,在同他的商谈中,聂荣臻得知中央有人交代,接待要不冷不热,最好是冷一些为好。
聂荣臻得知以后,没有伤心,更没有愤怒,反而淡然一笑,说:“我来这之前,就想好了,有口饭就行,还祈求什么照顾啊。”随后,聂荣臻就不再提这事,而是下到连队基层,将革命时期的经验都告诉了连队的新兵。

闲来无事的聂荣臻在自己的卧室里,挂着一幅巨型地图。地图上标注了25个民兵点,都插上了小红旗。年近70岁的聂荣臻眼睛虽然有些老花,但他还是经常带着老花镜,去看地图,思考着民兵的战备工作。
同其他老帅相比,聂荣臻的生活待遇还是比较不错的。这里有不少人都是他的老部下,生活上聂荣臻被安排在邯郸行署宾馆的二楼。冬天没有暖气,士兵们还专门从烧开水的锅炉上接了一根管子,通到聂荣臻的屋子里。
除了下连队,聂荣臻还参观了煤矿、钢厂、锅炉厂、化工厂等企业。在矿区休息时,由于环境又脏又破,厂领导对他说不要住在这里,聂荣臻笑了笑,说:“没事的,我年轻时又不是没来过,老了更不怕了。”

最终,聂荣臻只在邯郸待了几个月,就因为身体原因,被接到北京进行治疗。后来,苏联不再咄咄逼人,两国关系有所缓和,聂荣臻也就没有再继续回到邯郸了。
参考资料:
《聂荣臻传》 劝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