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留下遗诏,列出五个人名让乾隆予以照顾,但仅有两人结局不错

春引百花竟放 2025-04-10 09:47:50

据《世宗宪皇帝实录》所载,雍正皇帝龙御宾天之前,曾预先拟定遗诏。此遗诏并非于其驾崩之后,由朝中大臣代为撰写,而是雍正皇帝生前便已安排妥当。

雍正帝遗诏之内容,可清晰划分为四个部分。首部分,乃雍正帝对自身继位以来所获政绩之总结阐述;次部分,明确指明驾崩后皇位传予宝亲王弘历;第三部分,则着重提及若干尚未妥善解决的重大政务;而第四部分,作为此遗诏之关键所在,现将其全文呈现如下:

弘历承祖宗累世积淀之深厚基业,蒙朕悉心训诫与教诲,且与和亲王弘昼乃同胞手足,情谊至深,本为一体。故而,弘历当以赤诚之心秉持友爱之道,与弘昼休戚与共。其行事理政,应亲近贤正之人,践行端正之事,聆听正义之言,务必防范小人蛊惑与邪说误导。对于祖宗传遗之宗室,理当亲厚;对于国家任用之贤臣,务必护佑。如此,方能营造和谐祥瑞之氛围,延续祖宗社稷之千秋万代之盛景。

庄亲王品性纯善,行事稳健且作风审慎。然而,面对事务抉择,其担责意识稍显薄弱,所幸亦不致出现重大舛误。与之相较,果亲王秉持赤诚忠心,性格刚正不阿,兼具卓越的才学与见识,堪称国家栋梁之材。只是其平素体质清瘦孱弱,难以承受繁重事务的辛劳。一旦遭遇重大事宜,诸王公大臣理应予以体谅与关怀,避免使其身体受损。毕竟,若因过度操劳而致使贤王精力损耗,进而无法为国家处理政务,着实令人惋惜。

大学士张廷玉,器识宏深、操行纯笃,于政务竭诚尽忠,尤于《圣祖仁皇帝实录》之纂修,功绩卓异,出力至夥。且岁岁依旨缮录上谕,皆能精准传宣朕意,于训诲臣民之举,厥功甚伟。而大学士鄂尔泰,秉持忠贞之志,兼具经邦济世之才。任职期间,于吏治民生悉心察理,使百姓安居乐业;于边疆之地精心绥抚,保境土安宁无虞,实乃难得一见之栋梁重臣。此二位阁臣,皆为朕所深信,其忠诚勤勉自始至终,必不稍改。故特降旨意,待日后,二人皆著配享太庙,以此彰显朝廷之恩渥礼遇。

在雍正皇帝的遗诏里,明确指定了五人,嘱托新君弘历对其予以重点照拂。乾隆登基伊始,便给予这几位极高的礼遇。其中,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连同张廷玉与鄂尔泰,皆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承担辅佐朝政之重任。而弘昼,作为乾隆帝的胞弟,因其素日对朝廷政务兴趣缺缺,故而获任内务府管理之职,负责内务府相关事务的统筹。

在乾隆统治时期,皇权持续强化,致使朝廷政治格局产生显著变迁。在此背景下,特定的五位人物各自迎来了不同的归宿。经历史考证,此五人之中,仅有两位得以安享天年,而另外三位则在不同层面遭受了乾隆皇帝所施予的打压。

和亲王弘昼,乃清世宗雍正帝第五子。其在清朝皇室谱系中占据独特位置,于宫廷政治与皇族事务里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弘昼出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成长轨迹深受当时宫廷环境与政治格局的影响。他的生平事迹、行事风格,为研究清朝宫廷历史提供了重要素材。

弘昼于雍正时期便颇负声名。此皇子行事风格异于常人,尤为热衷“活人出丧”这一独特之举。值得注意的是,弘昼对政治领域并无涉足之意,对于皇位更是毫无觊觎之心。

雍正十一年之际,弘昼获封和亲王爵位。在封建王朝的皇室体系中,皇子对皇位的觊觎往往成为权力斗争的根源。弘昼虽或存在诸多行事不当之处,但可贵的是,其能坚守不觊觎皇位之操守。此点,于复杂的宫廷政治环境下,对身为皇子的他而言,尤为难得。而这一特质,实则构成了弘昼在乾隆一朝即便屡次犯下过错,却依旧能够保全自身的核心缘由。

雍正帝在位期间,弘昼行事尚有所收敛,未敢逾越法度。待乾隆帝登基,因其对这位胞弟关爱有加,屡赐恩赏。然而,弘昼却恃宠而骄,凭借兄长之尊荣,行为乖张放纵,毫无节制。其行径竟至在朝堂之上公然殴打大臣讷亲,此等举动数次使乾隆帝陷入尴尬境地,威严受损。

在公务执行过程中,弘昼屡有疏失,其行事间或令乾隆帝陷入尴尬境地。然而,乾隆帝对他秉持着宽容之态,即便惩处,最严厉者亦仅为罚扣三年俸禄。值得一提的是,弘昼曾创作《金樽吟》一诗,其诗云:

在漫漫人生之途,寻觅一位真正的知己,实乃世间罕有之幸事。所谓知己,绝非泛泛之交,而是能在精神层面深度契合,于心灵世界彼此共鸣之人。他们仿若两颗相互辉映的星辰,在广袤宇宙中,穿越茫茫时空,凭借灵魂的默契相互吸引。古往今来,诸多佳话传颂着知己间那坚如磐石的情谊,此等情谊历经岁月洗礼,依旧熠熠生辉,为世人所向往与珍视。

在觥筹交错间,展开对古今诸事的探讨与交流。人们于这宴饮情境之中,以言语为媒介,深入回溯往昔历史,并将之与当下现状相联结,借由这样的互动,从过往汲取智慧,思索未来之走向,于交流的进程里,完成对古今世事的深度剖析与反思。

诸多学者持有这样一种观点:此诗被视作弘昼的“保身之作”。由于弘昼对乾隆所执掌的皇权未构成任何形式的威胁,故而赢得乾隆的高度宽宥。乾隆三十五年,弘昼溘然长逝,朝廷赐予谥号“恭”。

庄亲王允禄,乃康熙帝第十六子。其在清朝历史进程中占据一定地位。允禄精于数学与乐律,在相关领域颇有建树。他在政治舞台上亦发挥了作用,于雍正年间获封庄亲王爵位。在乾隆朝,允禄历经诸多政务活动,对当时的朝廷局势产生了相应影响,其事迹在清史诸多文献记载中皆有迹可循。

爱新觉罗·允禄,身为康熙帝第十六子,于康熙暮年皇子激烈角逐储位之政治风云际会中,始终秉持审慎态度,未涉足其间权力争斗之漩涡。故而,待雍正帝登基践祚,针对一众兄弟展开肃清报复举措之际,对允禄特予宽宥,以示格外优容。

清雍正元年,庄亲王博果铎薨逝,因其身后并无子嗣传承。旋即,雍正帝敕令允禄过继予博果铎为嗣,并着其承袭庄亲王爵位。在雍正统治时期,允禄虽居高位,然所握权力有限,其任职多为八旗都统等职衔,在政治权力架构中,未能占据核心权重地位。

乾隆登基之后,允禄获委以总理事务大臣之职,同时兼领工部事务,享有亲王双份俸禄。在朝廷官僚序列中,其位次居于允礼、张廷玉、鄂尔泰之前。

雍正帝丧期结束后,乾隆帝针对军机处进行一系列变革举措,明确颁令,自此宗室王公一概不得进入军机处任职。从客观角度审视,乾隆帝此项举措并非专门针对允禄。然而,允禄因权力遭大幅削减,内心滋生不满情绪。于是,他与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等人暗中频繁往来,其行径诡秘,大有反对乾隆帝统治之嫌。

乾隆四年,允禄遭惩处,停发双份俸禄,并被免去都统之职。自彼时起,直至乾隆三十二年辞世,允禄始终处于仕途低谷,未再获朝廷重用。

果亲王允礼,乃康熙帝第十七子。其在清朝历史进程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允礼自幼聪慧,秉持皇室贵胄的修养与学识。雍正朝时,深得雍正帝信任与重用,于诸多政务中积极参与,展现出卓越的理政才能。乾隆即位后,允礼继续为朝廷效力,其忠诚与勤勉,为巩固清朝统治秩序贡献显著。这些事迹于相关清史资料均有详实记载,成为研究清朝皇室与政治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康熙帝诸皇子之中,若论结局之佳,除怡亲王允祥外,当属允礼。康熙暮年,允礼超脱于皇权角逐,钟情于山水之游,行事睿智稳重。其在文化艺术领域造诣颇深,擅书法、精诗词,热衷游学,所主持镌刻之书籍,雕版工艺精湛。同时,允礼潜心钻研藏传佛教典籍,组织力量翻译藏文经典名著,还选编并刻印《古文约选》。他一生勤勉著述,与彼时文坛、诗坛颇具威望的方苞、沈德潜等人亦交往频繁。

在康熙一朝,允礼并未获封任何爵位。及至雍正帝登基,允礼受封为郡王。雍正六年,其爵位进一步晋升为亲王,封号为果。雍正帝对允礼赞誉有加,称其“实心报国,尽心竭力,操守清廉”,此评价甚高。

雍正帝龙御上宾后,允礼以顾命大臣之身份,位列允禄之后。乾隆帝秉持尊崇之意,对这位皇叔礼数周全,特恩准其可免行跪拜之礼。然事有遗憾,允礼寿祚不永,于乾隆三年溘然长逝。因其身后并无子嗣,遂以乾隆帝幼子弘曕承继,使其袭封果亲王爵位。

此二位人物,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乾隆初政之际,他们备受倚重。自宗室王公不得涉足军机处成为定制以降,二人实则掌控国家行政之要权。彼时,乾隆新承大统,统治根基未稳,故而国家军政要务,悉赖此二人襄助。

然而,鄂尔泰与张廷玉之间长期存在嫌隙。在雍正帝当政时期,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二人尚能够彼此克制。迨至乾隆朝,因二人皆身为顾命大臣与先朝元老,其权力争斗逐渐加剧,最终白热化。在此情形下,朝廷官员群体出现分化,满族官员多归附于以鄂尔泰为首的势力集团,汉族官员则大多依附于以张廷玉为首的阵营。

鄂尔泰之逝,时机颇为凑巧,这无疑为其规避了诸多潜在厄运。若其能延续生命至乾隆十三年,极有可能重蹈张廷玉之覆辙,遭受乾隆帝极为严苛的对待与羞辱,配享太庙之殊荣恐亦难以企及。即便如此,因其所涉鄂党相关事宜,鄂尔泰仍未能幸免于难,最终被从贤良祠中移除。

在清朝乾隆时期,张廷玉于其晚年遭遇了有失公允的境遇。尽管张廷玉自身或许存在某些行事欠妥之处,但究其根本,这一现象反映出封建王朝“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规律。对于乾隆而言,张廷玉等前朝资深大臣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施政过程中的掣肘因素。为了实现政令畅通、毫无阻滞地推行各项政策,乾隆不得不设法削弱前朝老臣的影响力。而这,正是乾隆自中期起,着力培养年轻后起之辈参与政务的重要缘由之一。

从整体历史进程观之,乾隆即位后,大体遵循雍正遗诏之旨意,于宗室事务上践行亲亲之礼,对待先帝顾命大臣亦未采取打击报复之举。然而,在对待张廷玉时,乾隆的态度却略显严苛。需知,张廷玉身为汉族大臣,这一特殊身份或许是导致乾隆态度有所差异的重要因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