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一词是什么意思?

小爱客拍车 2025-04-22 11:03:32

说实在的,“匈奴”这个词儿,是到了秦汉那会儿才有的。它最早在战国时候的书里就露过脸,比如《逸周书》里的《王会篇》,《山海经》的《海内南经》,还有《战国策》的《燕策三》里都提到过。而《史记》里头,具体说了是在公元前318年,那会儿是周慎靓王三年,也是秦惠文王更元七年的事儿。

这个意思就是说,至少在公元前318年以前,咱们还没用“匈奴”这个词。但这不代表那时候就没有匈奴人,那他们之前叫啥呢?在夏朝的时候,他们被称作“獯鬻”;到了周朝,名字又变成了“猃狁”或者“玁狁”。玁狁就是咱们古代的一个民族北狄,其实就是后来秦汉时期的匈奴,他们也还被叫做“荤允”“荤粥”“薰育”“严允”这些名字。

玁狁这货以前常在陕西、甘肃那边晃悠,特别是在猃地和岐地之间活动。听说啊,老早以前黄帝就把他们给赶跑了。到了殷周那时候,他们又跑到陕西、甘肃的北边,还有宁夏、内蒙古的西边放牧。到了西周刚开始那会儿,他们势力越来越大,成了周王朝的一个大麻烦。周宣王没办法,只好多次派兵去打他们,还在朔方那边盖了好多城堡。那时候,人们好像也叫他们犬戎或者戎狄。

獯鬻这个词,念起来是xūn yù,现在咱们词典里对它的解释挺直接,就是说它通常指的是北方的那些少数民族。而“匈奴”这个词里的“匈”,很明显就是从“獯”这个字变过来的,要么是读音转了,要么是字演变了。

“匈”这个字,最早能在战国时候的文字里头找到。说到《说文》里的篆文“虽”,虽然在战国文字里头没瞅见,不过它的另一种写法倒是在那会儿可能存在。

“凶上加月,月下添凶”这种写法在战国时期的楚简里就有出现,现在大家常用的“胸”字,也在战国楚简里能找到,这说明这两个字出现得很早。匈这个字,在战国时期的文献里挺常见的,它应该是在“胸”和“凶上加月,月下添凶”这两个字之前就有了。匈、胸还有“凶上加月,月下添凶”,它们算是古今字的关系,而胸和“凶上加月,月下添凶”呢,可以看作是异体字。

“匈”这个字是个形声字,在《说文解字》里头提到,“匈”就是胸口的意思。它由“勹”和“凶”组成,其中“勹”是表示意思的部分,篆书写法看起来像人的手臂弯起来包裹着啥,因为胸腔里头包着内脏嘛,所以用“勹”作为意思符号。“凶”呢,读成xiōng,是表示读音的。原本“匈”是指胸膛、心胸,但后来被“胸”这个字给替代了。另外,“匈”也跟心里的想法、见识、气度这些有关系。

因此,“匈”这个字,它既有样子又有想法,基本上就像是在说人了。鬻,念yù,声调是第四声,它属于鬲这个部首。鬲啊,就是古代煮饭用的家伙什儿。那俩“弓”字,画的是热气往上升的样子。想象一下,米在鬲里煮着,热气直冒。所以,“鬻”一开始指的就是:粥。原本“鬻”就是“粥”的正体字,而“粥”算是它的一个变种写法。后来呢,这两个字在形状和意思上有了分工,“鬻”原本的意思没了,被“粥”给顶替了。而“鬻”呢,就被拿去代表“卖”了。这么一看,“獯鬻”说的不就是煮饭的人吗?同样的,“匈奴”这个词,它最开始的意思应该也是这个样。

说到獯鬻为啥后来变成了玁狁,这大概是因为古代文字的发音变了。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玁和猃是一个意思,就是长嘴巴的狗,这种狗身子黑,脑袋黄。这也是他们后来为啥被称作犬戎的一个关键原因。往后的文章里,我们会细说他们为啥带个“犬”字——听说,这跟他们以前干的活儿还有崇拜狗有关系。

听说,“犬戎”这个词在古代发音类似于“Khyun nyun”,但到了秦汉那会儿,大家就都管它叫“匈奴(Khyun nyu)”了。

在这个语音转变的过程里头,大家能发现,像“獯鬻”、“猃狁”这些名字,到了“匈奴”这儿,翻译的人刻意把nyun改成了nyu,跟咱们汉语里“奴”的发音挺像。这摆明了是故意的,就是要把别的民族说成是“奴”。所以说,“匈奴”这个词儿,其实带着贬低的意味,是汉朝人看不起那些异族,给他们安的这么个名儿。

0 阅读:0

小爱客拍车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