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新来的小张悄悄问我:“王哥,听说老李处长家闺女刚毕业就进咱们单位了?”我看着他充满好奇的眼神,突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刚入职时,也曾盯着“关系户”猜测、观察。这些年见得多了,慢慢品出了些门道——你以为的终点线,可能只是别人早已起跑的起点。
有时候,体制内的招聘看起来公平公正,但实际上却有一些“萝卜坑”。就像去年某省事业单位的招聘,岗位要求竟然是“熟练掌握蒙古语+朝鲜语+满族传统刺绣”。结果谁能考上?当然是领导家从小跟奶奶学满绣的闺女。这样的岗位标准,简直是为特定的人量身定做。但现在查得严了,许多单位会将招聘分成“笔试成绩占70%+面试占30%”,而面试环节往往又会做一些“综合素质考察”,毕竟领导子女从小耳濡目染,面对面试时,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加从容。
再看“借调转正”这个环节。上个月,小刘被借调到上级单位,处长拍拍他的肩膀说:“年轻人多锻炼是好事。”结果三个月后,他的岗位被某局长刚毕业的侄子顶替了。借调其实就像职场里的狼人杀,被调走的人未必能回来,而留下的空缺,往往很快就有人填补。更有一些单位会让子女先以临时工身份进系统,等有空编制时,再以“熟悉工作情况”为由优先转正。这种操作在基层单位特别常见,毕竟“临时工转正”听起来比“空降关系户”更为顺耳。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直通车”是定向选调。去年我参加某市选调生的宣讲会,发现985高校的宣讲场次是普通院校的三倍,但最后本地院校的毕业生占了六成。听说许多领导早早就把孩子送进了本省的重点院校定向培养班。这些定向计划就像提前预定的高铁票,站票的乘客还在挤破头,而他们早已坐上了商务座。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特权”,还有一些“变形计”。比如某文艺系统的主任家公子明明五音不全,却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被特招进来。后来才知道,他从小跟着非遗大师学剪纸,虽然剪得乱七八糟,但申请材料上盖着传承基地的红章。而现在很多单位也开始利用“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为孩子开辟快速通道。
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该怎么办呢?看着身边的小王靠着家里关系轻松转正,不要急着嫉妒。职场就像一场马拉松,虽然前五百米有些人坐汽车,但并不代表他们能赢得整个比赛。新人要做的,是盯紧公示信息,发现可疑岗位及时反映;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考取一些硬核证书,拼爹还不如拼自己;同时,经营好良性的人脉关系,关系网并非罪恶,关键是如何使用它。
毕竟,编制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里面的人却在琢磨怎么给孩子铺路。与其盯着别人的起跑线,不如专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领导会退休,关系会过期,而真正的本事,才是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