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的网红歌曲《哥只是个传说》里有一句,“每一个传说都会随时间褪色”。这句歌词在经常起高楼,宴宾客的商业世界里也很适用,尤其在行业方兴未艾的时候,企业迎来疯狂的增长,资本涌入的速度远远超过营收增长的速度,直到行业饱和后,营收触达天花板,开始负增长,说明行业的红利已经吃尽头,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

2021年,本频道曾经推出一篇文章关于汇顶科技的文章,其题目为汇顶遭遇“灭顶”,讲述了手机指纹识别模块行业从成长到见顶后成为红海市场的故事。汇顶科技作为当年的手机指纹识别模块供应商,在最为爆火的时候,有着接近2000亿的市值,营收最高在2020年达到66.87亿,之后营收开始连续3年负增长,最终稳定在40亿左右。
不久前,素有“宁王”之称的宁德时代公布其2024年营收成绩,其营收同样出现了历史首次负增长,同比下滑9.7%,为3620亿。根据秒投的数据,这是自2018年宁德时代上市以来的营收首次出现下滑。

这是不是同样暗示宁德时代也已经在成长之路上走到尽头,业绩和股价即将开始迎来翻转呢?另一方面,有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接近了50%,同时宁德时代传出投资蔚来汽车25亿的消息,背后是因为蔚来汽车的换电池战略可以提供更多的动力电池市场空间。难道宁德时代也要“见顶”了吗?
增利减收虽然从表面来看,宁德时代的利润仍然增长了15%,达到507亿元,在锂电池价格下降的普遍背景下,似乎十分难能可贵,体现了宁德时代的竞争力。但是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最主要的营业收入首次出现下降,并且锂电池的整体出货量开始乏力了,动力电池增长逐步见顶,储能电池市占率下滑。2024年度净利润的增长来自成本控制战略的作用,但是成本控制不太可能无限挖掘。
妙投的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在24年锂电池销量475GWh,同比增长21.79%。其中,动力电池销量381GWh,同比增长18.85%;储能电池系统销量93GWh,同比增长34.32%。明面上来看,从出货量上来看,仍然是增长的,但是由于出货价格的下滑,所以总体收入是下降的。

当然不利预期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增长的不可持续性似乎已经十分明显,根据SNE Research的数据,22年、23年、24年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达517.8GWh、705.5GWh、894.4GWh,同比增长71.8%、38.6%、27.2%。这和宁德时代的数据较为耦合,其增速同样从22年的107.97%下滑到2024年的18.85%。其绝对值增量在23年为79GWh,24年为60GWh。一切都说明动力电池市场迎来增长拐点已经是近在咫尺的事情。

而在众多厂商给予厚望的第二增长曲线,储能电池市场上,宁德时代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虽然其在2021-2024年连续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但是根据统计数据,其在22年、23年、24年全球储能电池行业的市占率分别为43.4%、40%、36.5%,处于逐年下滑的态势。

这和储能电池市场的特点有关,储能电池市场话语权更多是由系统集成商决定,诸如阳光电源,中车株洲等,其作为系统集成商,为了防止上游电芯单一供应商带来的风险,天然有扶持第二,第三供应商的倾向。这和苹果当年有了富士康后,还要扶持立讯精密等有着相同的商业道理。储能系统集成商为了分散供应链风险也在培养诸如中航创新等电芯供应商。同时储能电池市场本身也有陷入价格战的恶性竞争的局面,其本身的毛利率也在疯狂下降。
收入见顶之后2025年宁德时代的营收能否重新回归正增长,这是所有投资者都关心的话题,但是这似乎难度很大,从出货量瓦/时来看,仍然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是不大。从出货价格上来看,锂电池价格的供需关系也不太支持其价格上涨。

并且由于宁德时代的强势,各个车企或者下场自研自产动力电池,将利润留在自身,或者分散供应商,转而寻求扶持二线电池厂商,尤其是在入门性价比车型中。在自研自产中,众多车企瞄准高端的全固态电池领域,诸如长安汽车宣布自研固态电池,广汽集团计划2026年将自研的固态电池搭载在旗舰昊铂车型上。来自友商的竞争压力也很大,尤其是比亚迪最近发布“兆瓦闪充”,再次提振其股价,对宁德时代形成一定竞争压力。

为此,在储能段宁德时代积极布局行业下游,布局储能系统集成行业,直接参与储能系统招标,用以保证其储能电芯业务。当然这也把客户变成了竞争对手,诸如阳光电源等客户以后就成了竞争对手。在动力电池领域,其和蔚来合作投资换电市场,用以扩张动力电池市场整体需求,虽然换电市场需要高投入,单个换电站投资规模在150-500万,不过截止2024年宁德时代货币资金达到3035亿,可谓是福建现金王,其有投资实力,宁德时代在2025年自建1000座换电站;中期,与各方合作伙伴共建站点1万个。

主营业务见顶,又有三千亿资金,宁德时代肯定会选择一个或数个突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