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布鲁塞尔北约总部,欧洲盟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面对乌克兰战场的持久僵局,欧洲不再完全仰仗美国,而是选择独立承担起支持乌克兰的重任。 在德国和英国联合主办的乌克兰国防联络小组会议上,欧洲国家承诺向乌克兰提供创纪录的210亿欧元军事援助,其中德国追加110亿欧元,英国承诺45亿英镑。 这不仅标志着欧洲在援乌问题上的空前团结,也暴露了美欧在战略安全上的深刻裂痕。
欧洲挺身而出,打造乌克兰“反俄盾牌”。
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在会上直言:“乌克兰的和平在短期内遥不可及。 ”他强调,欧洲必须“独立审视自身能力”,与英国一道承担更多责任。 德国的援乌清单令人瞩目,包括导弹、10万发火炮弹药、300架侦察无人机、25辆Marder步兵战车以及15辆豹1A5坦克等,旨在大幅提升乌克兰的防御能力。 英国则聚焦于无人机、雷达系统和反坦克地雷,同时通过国际基金为乌克兰提供维修和后勤支持。 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明确表示,欧洲的维和工作将以空中和海上支持为主,协助乌克兰军队守住“陆地和平”,而非直接派兵。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欧洲正试图将乌克兰军队打造为抵御俄罗斯威胁的坚实“盾牌”。与此同时,俄罗斯拒绝特朗普政府提出的临时停火建议,继续加大春季攻势力度,让和平希望愈发渺茫。希利毫不客气地批评普京“言行不一”,称其“一边说要和平,一边对乌克兰军民目标开火”。
特朗普上台后承诺迅速结束乌克兰战争,却低估了欧洲的决心和俄罗斯的强硬态度。美国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被派往莫斯科试图斡旋,但克里姆林宫显然无意妥协。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虽通过视频参与会议,但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领导力已明显退位。乌克兰国防部长鲁斯特姆·乌梅罗夫仍称美国为“主要合作伙伴”,却难掩美欧在战略目标上的分化:美国倾向于通过停火协议快速抽身,而欧洲则着眼于长期支持乌克兰,防范俄罗斯威胁扩散。
更深层次的裂痕在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和对北约的冷淡态度进一步刺激了欧洲的自主意识。 美欧在安全和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正推动一个更独立的欧洲加速成型。 皮斯托里乌斯的话道出了欧洲的心声:“我们需要一个军事强大的乌克兰。 ”这不仅是对乌克兰的支持,也是对欧洲自身安全的投资。
尽管欧洲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乌克兰战争的短期前景依然黯淡。俄罗斯的持续攻势和对停火谈判的拖延,让冲突陷入更深的泥潭。欧洲的巨额军援或许能增强乌克兰的抵抗能力,但也意味着战争的消耗战属性愈发明显。英国和德国的长期承诺表明,欧洲已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这是否足以改变战场态势,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