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战区专栏》报道,中国沈阳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第六代无尾隐形战斗机在近期试飞中首次清晰展示了其座舱盖,引发了关于其设计意图的广泛讨论。新曝光的图像显示,该机配备流线型气泡座舱盖,融合于机身顶部,座舱盖长度暗示可能采用串联双座布局。这一发现不仅确认了该机为有人驾驶战斗机,还为中国第六代战机的技术雄心提供了新的线索。
自2024年12月26日沈飞六代机首次公开飞行以来,其座舱盖因视角受限和图像质量低下而难以辨认。最新图像揭示了座舱盖的流线型设计,与机身高度融合,最大限度减少雷达反射。座舱盖的低可视性得益于其难以从地面低角度观察,这一特性也有助于规避下方雷达探测,确保隐身性能。座舱盖的长度引发了关于机组人数的猜测。尽管目前无法确认沈飞六代机是单座还是双座,但其较长的座舱盖可能容纳两名机组人员,采用串联布局。双座设计可能用于增强任务复杂性,如指挥无人僚机、执行网络战或操作先进传感器,这与中国第六代战机强调多任务能力的传闻相符。
从歼-20S的出现,再到被怀疑采用并列双座布局的成飞六代机,再到可能采用串联双座的沈飞六代机,中国航空人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对未来空战的理解:那就是后座作战指挥控制员的角色无可替代。过往战斗机的后座飞行员只是武器控制员,而如今的后座飞行员是作战指挥控制员,承担的控制电子战、指挥无人机、多域信息处理,发射武器,并且指挥其他作战平台的多重责任。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仅仅依赖一名飞行员是不可能做好这些工作的,就算有人工智能辅助也不行。这一点美国那边非常尴尬,因为包括F-22、F-35在内的隐形战斗机都没有双座型号,而使用F-15EX指挥忠诚僚机时,不可避免会因为自身的不了隐身成为杀伤链的软肋。可以说,未来的高端空战,很大概率不会是近距离狗斗,而没有后座指挥控制 员才是胜负手。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流传的图像显示沈飞六代机机头未见传统空速管,这一细节引发热议。空速管是测量空速的关键传感器,其缺失可能意味着沈飞六代机正在测试雷达性能,以减少雷达横截面和阻力。
可见,随着沈飞六代机试飞频率增加,更多细节有望在未来数月内浮现。
傻编,那么大的空速管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