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晓东 赤城旅游
贾全富--古镇情结

贾全富--古镇情结
明晓东
二十年前,贾全富和他的乡友组成的编写组编撰的《古镇独石口》出版,这是赤城县第一本乡镇级志书。
独石口,因独石而得名。独石,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便有记载。北魏曾设置御夷镇。明设开平卫,清置理事厅,与张家口理事厅、多伦理事厅并称为“口北三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古镇独石口》以文史为基础,以遗迹、人口记述为辅助,翔实地梳理了独石口的发展变迁,为后人研究独石口,发掘特色地域文化提供了第一手、系统的资料。
2001年我开始行走地研究长城,也开始收集相关的文史资料。那时《古镇独石口》已出版,这本书可以说一直伴我在床边枕头,在一次次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独石路长城、独石口以及周边的城堡、古迹与我的步行实践不断契合,在我大脑里形成鲜活具象。书看多了,贾全富这个名字也一样影响着我。

斗室内的采访
贾全富,河北武安人,《古镇独石口》主编,生于1937年。七岁随父母逃荒到独石口的外祖母家。之前他的父亲在独石口的天和德药堂坐堂郎中。天和德药堂是武安人于清朝时创办的,当时的武安归河南省。他的父亲在坐堂期间娶了家在独石口的母亲。在他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独石口里的事。在他记忆中母亲经常赶着驴车到邻村同乡取父亲从独石口捎回来的工钱和书信。那时远在北部边关的那座城在他的记忆中便有了渴望、神秘又有着情感关联的印象。1941年父亲病逝赤城。家里没了经济来源。1944年,那年他七岁,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他随母亲来到独石口和外祖母一起生活,他和大表哥一起读书。七年后,他高小毕业,这也是他与独石口七年珍贵的缘分。
在一场大雪逐渐消融后,我们摄制组一行六人从赤城出发来到宣化--老人居住的小区。这是一处陈旧的小区,是某个机械厂的住宅楼。门前是农贸一条街,繁忙热闹,透着浓浓的市井气息。老人的家依旧紧促,却无不透着老人生活的充实和日子的踏实。老人早已在楼下等我们。我远远跑过去握手,因为之前我在《古镇独石口》书里见过老人照片。在我心里神交已久,早已没有陌生与隔阂。一切都自然而然。
老人的屋里,我们摄制组一行显得有点拥挤。但我们还是在一种亲切融洽的气氛下开始了我们的这次访谈。1995年,在他即将退休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有了编辑这本书的最初动意,后来逐渐成熟,并得到自己同学、同学友人和当地各级领导的响应和支持。他谈及了那个时代独石口乃至赤城的文化名人。吴玺是头堡子人,祖上在清朝上取得举人功名。在编撰组里积极协助各方关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还有总校长陈荣章,他的同班同学王希庭等都是这本书的促成者。目标确定后,他便往返于家与宣化图书馆之间,翻阅和复印大量资料,其中《宣化县志》《畿辅通志》《口北三厅志》等都有关于独石口的记载。其间,他又多次深入到独石口及周边地区查看、寻访,逐渐理清线索,确立框架,四易其稿,最终形成了这部体例完备、资料翔实,时间跨越1500年的地方志书。
采访中,老人有两次掉泪的过程。第一次是谈及本文编委之一吴玺同志,他说,吴玺一心为该书出版忙里忙外,但在该书尚未出版的时候便去世了,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第二次是谈及独石口,老人说独石口就是他第二个故乡,他不能忘记独石口在他们家最艰苦的时候接纳了他,在他人生成长最关键的七年,完成了最基本的学业,也奠定了他今后人生成长的基调。他说作为一个人对家乡无以为报,只有以自己的精力写这本书,让后世的人们知道这座城的过去和辉煌。
我们很关心老人童年少年时代的独石口的回忆。他说那时的独石口很繁华,光药堂就有四个,还有酒坊、油坊,比当时的赤城繁华得多。古迹保存也比较完好,东西南三个城门都在,城墙也好。后来经历过战争后的独石口城遭到最大的破坏,到后来可以说是满目疮痍,破烂不堪了。

贾全富给我们介绍《古镇独石口》一书出版的经过。
近几年老人一直没有放弃对独石口的一腔情怀,而在学术上也一直孜孜以求,不断钻研。谈话中,老人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比如原本上对独石口的历史上限追溯到北魏。近几年通过不断对资料的收集和掌握,上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对独石口古代四大奇迹无耳钟、镇朔楼也有了新的注解。问起对原本的遗憾时,老人说原本因为当时印刷费的关系,加之当时的条件,图片选用较少,解释说明显得不够充实。前几年,时任独石口书记的冯俊同志曾请他回去参加过座谈会,为此他也产生重新完善再版这本书的想法。这几位老人一直在不断收集和研究资料,每天都在收集资料、伏案著说,也陆续有多幅文章在《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等刊物上发表。
谈及现在的独石口贾老先生说,现在独石口又发展起来了,商铺也多了起来。一个地域的繁华都有周期性的,相信不久独石口也会迎来新一轮的繁华。对于一个地域的发展,经济是决定因素,文化是核心的内涵,这取决于一任或几任地方领导对文化的认识,独石口乃至赤城的发现要走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一直在勾画《赤城边塞之独石口》的拍摄框架,贾全富和他的〈古镇独石口〉将是一个线索,与之并行几条线索分别是一个老字号药店的兴起的变迁,一个老校长的坚守等。
告别老人,老人把我们送出很远。来的时候我专门给老人带了独石口的特产“糖枣”,老人说好多年见不到了,我希望能给老人带去一丝家乡的味道。频频与老人握手,心里却沉甸甸的,此次告别我带着一个任务,就是再版这本书,为实现老人的夙愿。实际也是为浩瀚的赤城历史文化之河注入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