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遗夜谭】杂说夜壶

独立思考的石遗 2025-04-20 09:55:17

夜壶,是难登大雅之堂但在一些人群的日常生活中又不得不用的器具。以它来聊天、作文,在道貌岸然的君子眼里是粗俗、低俗的。正儿八经的媒体尤其是主流的,哪怕文章做得很文雅、很文学,也不会给版面。

来自网络

夜壶,如今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是个啥玩意。因为现在用它的人不太多。即便要用也被比它卫生、安全、方便的东西替代了。不过,现在一些电商平台还有卖它的。

那么,夜壶究竟是个么东东呢?就是夜间用来接尿的容器。其俗名“尿壶”也。

据说,夜壶起源于北方。因为北方的天气比较寒冷,尤其是冬天。寒冷之夜,哪怕是披衣下床小解也会冻得够呛。特别是男人,到了一定岁数尿尿的次数会多了起来,尤其夜晚更是尿多,频频起夜,这是很难受的事情。因此夜壶就诞生了。

夜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考古发现显示,那时的贵族墓葬中出土了形状独特的陶器,这些陶器被学者推测为早期的夜壶。唐朝之前,它叫“虎子”,唐朝时因避李世民曾祖父之讳改为“马子”。当然,尿壶之名也挺流行。尽管尿壶之名通俗易懂,但是毕竟有失文雅。于是乎改成了非常文雅的名字——“夜壶”。

其实,夜壶不是家家都有的。只有富裕之家才用。一是富裕人家有钱买得起它。再就是富裕人家生活讲究。家境贫寒的,填饱肚子都成问题,哪里有心思有钱去买什么夜壶解寒夜“出口”之难。夜晚或隔着门缝朝外撒,或撒在洗脚用的盆里。

一直以来,孤陋寡闻的我以为陶制夜壶是夜壶的唯一。写此文时,我在网上查了查与它相关的资料。乖乖隆也,真个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盛尿的这玩意还有玉、铜、金等等做的。据史书记载,明代永乐皇帝使用的夜壶就是金的。唉,历史悠久的我邦,哪怕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哪怕上不了台面,也会有高档化和高端玩意。

人送朱元璋的金夜壶 来自网络

如果认为夜壶的功能只是盛尿,就未免有些片面和狭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们那儿还没有通电。秋收时要趁着天晴的日子,把收获的稻子脱粒归仓。于是往往挑灯夜战。灯,就成了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但活人哪有被尿憋死的。乡亲们就用夜壶做灯。夜壶肚里灌满柴油,口上用细细的麻绳子塞得滴油不漏,这既不让油漏出来,又能作燃灯的灯芯。父老乡亲给它取名为“夜壶灯”。几盏“夜壶灯”把打谷的禾场照得亮亮堂堂。

别小瞧了夜壶。生活中还有个“夜壶理论”呢。

所谓的夜壶理论,是一种比喻性概念,指人或事物在特定需求时被利用,无用时被弃置的社会现象。我们有个成语叫“鸟尽弓藏”。这个成语所反映的现象就是“夜壶理论”的实践。比如,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就把帮他打下江山的功臣都无情的清洗掉了。民国时期的杜月笙,曾用“夜壶”比喻他与蒋政府的关系,称自己如同“尿急了才被拿出的夜壶”。

夜壶理论中有个核心理论之说,即“夜壶心理”。夜壶心理,由心理学家陈建首先提出。它是指在夫妻关系中,当妻子面对丈夫的出轨时,秉持的心态是“现在年轻时胡闹,到老了就收心了,还是得回来找我”;或者别人劝解妻子的时候也会这样说“等男人老了就收心了,小三把他蹬了,他还不时是要回来找你”。这样的心态,就是一种夜壶心理,即妻子主动将自己置于夜壶的位置,当男人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不需要的时候就弃之如敝履。我以为,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

随着生活的现代化,夜壶渐渐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是,“夜壶理论”并没有消失。人不可以做他人的“夜壶”。人更不可将他人当作“夜壶”。

0 阅读:2

独立思考的石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