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农收留日本伤兵47年,帮其回国后获赠巨款,却分文不取

翀水流年长 2025-04-09 14:28:45

1946年秋天,河南南召县笼罩在战争过后的萧条氛围中。村民孙邦俊和妻子推着装满野菜的独轮车,像平时那样赶往集市售卖。市场里熙熙攘攘,喧闹声此起彼伏。这时,他们发现前面不远处聚集了一帮人。我凑近一瞧,发现地上蜷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乞丐,包子店老板正扯着嗓子赶他走。

路边看热闹的人里,几个年轻人嬉皮笑脸地捡起烂菜叶和臭鸡蛋往乞丐身上扔。令人意外的是,乞丐不但没躲闪,反而把这些脏东西捡起来就往嘴里送。周围的人小声嘀咕,说这个流浪汉在这附近转悠了半年多,身上还有伤,估计很难挺过马上要来的冬天。孙邦俊看着乞丐,心里一软,刚想从衣服里掏出个馒头给他,突然听见包子店老板扯着嗓子喊起来。别给他食物,他是日本军人!孙邦俊呆住了,仔细一瞧,发现那个流浪汉身上破旧的衣服隐约能看出是日本兵的制服。

他打心底憎恨日本侵略者,可眼前这个头部流血、冻得发抖的敌国士兵,让他实在狠不下心见死不救。孙邦俊刚要把窝头给那个日本兵,对方却猛地抱住他的腿,带着哭腔求他帮忙。他愣了一下,本想离开,没想到会这样。孙邦俊原本不打算帮忙,可那个日本兵满脸泪水跪在地上哀求,他实在狠不下心。跟老婆简单商量了几句,两口子最终决定收留这个走投无路的日本兵。孙邦俊把受伤的日本士兵小心地安置在手推车上,慢慢推着往家走。这个举动立刻在围观群众中炸开了锅,几个情绪激动的人想冲上去把日本兵拽下来。不过经过孙邦俊反复解释和坚决阻拦,大家最后还是默许了他的救助行为。

孙邦俊收留日本伤兵的事很快在村里炸开了锅。村民们一个接一个找上门来,都想问个明白,大家心里都憋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要接纳曾经侵犯过我们国家的人?部分村民情绪激动,怒骂孙邦俊是"汉奸",还有人扬言要把这名日军伤员赶走。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孙邦俊平静地解释道:他也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要是连他的痛苦都假装看不见,那我们和那些残忍的入侵者有什么区别?孙邦俊的善行慢慢打动了部分村民,大家开始改变对那个日本伤兵的看法。

这名伤员用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他不仅老实本分,还主动帮忙干些杂活。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人对他的看法慢慢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排挤他。大伙儿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门野郎",这个称呼带着玩笑的意味,但也说明大家开始把他当自己人了。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这名伤员突然半身不遂,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让本就经济困难的孙邦俊一家雪上加霜。孙邦俊和妻子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到处想办法凑钱治病。他们跑遍了附近的村子,找熟人借钱,连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掉了。在医护人员的细心照顾下,这名伤员的身体状况一天天好起来。经过大半年的精心治疗,他最终完全恢复了健康。孙邦俊为此欠下一大笔钱,这对当时的农村家庭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负担。但他从未后悔当初的决定。

命运再次给孙邦俊家出了难题。他儿子孙保杰虽然以高分考进了师范学校,却因为家里曾救助过日本伤兵,在政治审查时被刷了下来。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全家人措手不及。孙邦俊心里过意不去,可还是坚持照顾那个受伤的士兵。他跟儿子讲:别就这么丢下他,他现在就是咱们自己人了。生活再难,孙邦俊一家也从没丢掉过善良。他们用最朴实的举动,展现了人性最温暖的一面。临终前,孙邦俊用力抓住儿子孙保杰的手,再三嘱咐他要帮那位受伤的战士寻回家人,让他能回到故乡安息。孙保杰始终没忘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从1970年代开始,他就踏上了帮日本老兵寻亲的旅程。

孙保杰到处打听消息,一封接一封地写信,耗费了大量心血。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花光了积蓄,还欠下3000块钱,让本就不富裕的家雪上加霜。但他始终没想过放弃,一心只想完成父亲的遗愿。1991年,当得知两个日本友好代表团先后到访中国时,孙保杰觉得事情或许有了转机。他领着受伤的士兵到处奔走,想通过来访的代表团帮忙联系上这些伤员的家属。日本访华团成员深受孙保杰顽强精神的感染,回国后向当地媒体讲述了他的事迹。随后,日军方在寻人启事中刊登了这名伤员的照片。

1992年,日本男子津田康道几经周折找到了孙保杰家。他立刻认出那个受伤的士兵就是当年和他并肩作战的战友石田东四郎。时隔多年,在孙保杰的帮助下,石田东四郎终于踏上了故土,结束了47年的漂泊。他与家人团聚,完成了孙邦俊生前的心愿。石田东四郎回国后,一直记着孙家的救命之情。他家里人想用重金酬谢,可孙家人老实本分,觉得帮人是应该的,说什么也不肯收这笔钱。为了报答孙邦俊全家的恩情,石田东四郎出资在孙邦俊的老家修建了一个植物园,取名为"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

这座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植物园里,种满了苹果树、柿子树等各类植物,它们既代表着中日两国的友谊,又给当地带来了绿色活力,形成了一道亮丽的自然景观。他在当地建了所学校,专门帮助孩子们上学读书。这让附近很多家庭的孩子有了学习机会,老百姓都挺感激的。日本秋田县增田町的石田小十郎听说哥哥在孙家被精心照顾了47年,心里特别感动。他自己掏腰包拿出8万块钱捐给了南召县的学校,专门用来帮助当地改善教育条件。

为了感谢孙邦俊一家的宽厚与善心,人们自发成立了"石田东四郎救援委员会"。许多日本市民被孙家的善举感动,主动伸出援手,用捐款的方式向这份不求回报的善心致敬。筹集的资金将被委员会分配到两个关键用途上:他们既为本地学生提供赴日留学的资金支持,又积极参与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多亏了这个机会,孙保杰的儿子孙禄峰和南阳另外五个年轻人得以去日本学习先进的果树栽培技术。这次难得的留学经历,为他们的学业发展和职业前景打开了新局面。由于高庄村土壤特别适合种苹果,为感谢村民们的热心帮助,日本特意选了"千秋"、"王林"、"红富士"和"世界"这四种优质苹果树苗送给村里。这份礼物承载着日方对村民的谢意。

秋天到来时,那些曾经帮助过石田东四郎的村民们都能吃上香甜的苹果。石田东四郎用这种方式报答了孙邦俊家的恩情,也为中日友好往来留下了重要印记。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