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海瑞特意派人来请,说是家中老母亲身子不适。李时珍二话没说,拎起药箱就跟着去了。说来有趣,明朝嘉靖年间,连皇帝都敢顶撞的海瑞和李时珍,最后却栽在了一位老太太手里。这位海家老太太可真是个人物,连朝堂上最硬气的两位大人物,都在她面前吃了瘪。
李时珍二话不说甩开布鞋,光着脚丫子就冲到海老太太跟前。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抱拳朗声道:"老太太在上,小辈李时珍给您磕头请安啦!"海瑞见李时珍突然跪地行礼,心头猛地一颤,整个人都愣住了。我特意请来了神医李时珍帮忙控制瘟疫。现在疫情总算稳定下来了,这才赶紧把他请到家里给母亲看病。海瑞心里直打鼓:李时珍这老先生,平日里见了王公大臣都只是拱手作揖,怎么到了我娘跟前反倒行起大礼来了?这可使不得啊!海瑞一个箭步冲上前,硬生生插进李时珍和母亲中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与对面的李时珍四目相对。李时珍恭敬地作揖行礼,对方也立即回礼致意。这一来一往间,两位大人哪还有半点公堂上威风凛凛的气势,活像两个谦逊有礼的读书人!
海夫人看着他们行完礼,神色从容地抿了口茶,温声说道:"李太医,辛苦您跑这一趟了。"海瑞一听这话,立刻着急地拉住母亲的衣袖:"娘啊,这太医可万万请不得!"海母满脸不解地歪着头:"这就奇怪了,他明明是个太医啊?"李时珍轻叹一声:"去年便已卸下这份差事了。"在那个年代,李时珍在太医院担任院判的职位,但这段仕途生涯仅仅维持了一年光景。这位耿直的大夫实在看不惯嘉靖皇帝沉迷于长生不老的荒唐把戏,冒着触怒龙颜的风险直言进谏,指出那些所谓的仙丹根本就是骗人的玩意儿。
结果可想而知,皇帝勃然大怒,李时珍也只能黯然辞官,结束了他短暂的官场生涯。海母其实早就听说了这事,却只是轻描淡写地来了句:"人家以前可是在宫里当御医的。"海瑞无奈地摇头苦笑,这倔脾气简直和母亲如出一辙,果然是血脉相连的亲母子!他微微一笑,补充道:"李兄已经辞去了太医院的差事,现在最讨厌别人喊他太医这个称呼了。"老太太却固执己见,非要请李太医来看诊不可。李时珍和海瑞相视苦笑,拿这位老太太实在没辙。李时珍摆摆手,语气温和地说:"老夫人您随意,想怎么称呼都行,我们这些晚辈听着就是。"没过多久,老太太就吩咐下人去把儿媳妇请了过来。
这位老太太可真是用心良苦,她特意让海瑞把李时珍请来,其实暗藏心思。老人家哪里是为自己求医问药,分明是看着儿子成亲这么久,膝下始终没有个孙子,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李时珍抬眼望去,只见海瑞夫人风尘仆仆地跨进门槛。她身上那件粗布衣裳皱巴巴的,像是刚从田间劳作回来。汗水把她的发丝都打湿了,一缕缕黏在通红的脸颊上。这哪像是官家太太的做派?活脱脱就是个整日操劳的乡下妇人。
令人欣慰的是,她眉目间仍保留着那份世家熏陶出的温雅气质。刚踏进院子,海夫人就局促地低着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连抬眼看看丈夫和婆婆的勇气都没有。夜深人静时,李时珍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市井传闻:那位出了名的孝子海瑞,即便已过不惑之年,依然每晚在母亲卧榻旁打地铺。只要老人家半夜想喝口热茶,或是要起身方便,这位年近中年的儿子总会第一时间醒来,轻手轻脚地服侍左右。瞅他们这副德行,街坊那些闲话还真不是瞎掰。海瑞两口子这么多年连个带把的都生不出来,八成跟他们这些破事有关!李时珍微微一笑,示意两位病人分别落座。他伸出双手,同时搭在两人的脉搏上,左右开弓地诊起脉来。
诊完脉象,李时珍温和地示意两位病人:"来,抬起头,看着彼此的眼睛。"两人不约而同地转头,四道目光齐刷刷落在海老太太身上。海奶奶被众人盯得浑身不自在,忍不住嘟囔道:"大夫明明让你们互相照看,怎么都盯着我这个老太婆瞧呢?"海瑞转过头来,目光落在妻子身上。只见妻子低垂着头,纤纤玉指紧紧攥着衣角,连抬头看他的勇气都没有。她的视线只敢停留在他下巴的位置,仿佛再往上多看一眼,就会被他严厉的目光灼伤似的。李时珍气得一拍桌子站起来:"你们两口子连正眼瞧对方都不敢,这还怎么传宗接代?海老夫人,您还是去找别的大夫吧!"海老夫人一听这话,顿时恍然大悟!哎呦喂,您听听这话!明面上是在数落儿子儿媳的不是,可仔细一琢磨,这不就是在拐着弯儿说自个儿嘛!天啊!我终于想明白了,不是小两口生不出孙子的问题,根源竟然出在我自己身上!
老太太摇摇头,叹了口气,默默转身走回自己房间,把空间留给了那对小夫妻。生活就像个爱开玩笑的老顽童,总爱给我们看些假象。你以为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可当你一层层剥开洋葱时,眼泪汪汪地发现:原来里面还藏着另一个故事。真正的好医生,眼里装的不仅是患者的病痛,更装着家属的牵挂。他们懂得,治愈一个人,往往需要温暖整个家。在行医这条路上,李时珍从不当自己是普通的郎中。他总说:"我开的不是药方,而是给每个活生生的人写生命的故事。"这位传奇大夫眼里,从来就没有千篇一律的病症,只有独一无二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