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相机”骗过人脸识别,不止网约车平台要警惕|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5-04-24 00:21:12
不仅网约车平台要提升技术防御能力,银行、教育等领域的平台也要提前设防。 ▲ 人脸识别技术如今广泛应用于安全执法、金融支付、交通出行、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图/IC photo 文 | 冯海宁 在手机上改装植入一款“虚拟相机”应用程序,竟能轻松突破平台人脸识别防线。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一起“帮助网约车司机非法改装手机”的刑事案件再次引发了对AI技术滥用的关注——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改装“虚拟相机”应用程序,再结合AI换脸技术,便帮助被封号司机绕过了网约车平台的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技术如今广泛应用于安全执法、金融支付、交通出行、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通过生物特征认证来提升效率与安全性。然而,在交通出行领域,多个网约车平台上的人脸识别防线,却轻易就被一款“虚拟相机”应用程序突破,这意味着平台的人脸识别功能被架空,给平台和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亟须引起重视。

部分网约车司机被封号,显然是涉嫌违规触犯了平台规则,不宜再从事网约车服务。然而,问题司机却能通过手机植入“虚拟相机”应用程序,“骗”过平台人脸识别重新上岗接单,那么,平台的封号处理就未能起到作用。我们一直倡导技术向善,但这种应用程序属于技术作恶。

这种“虚拟相机”会不会突破更多领域平台人脸识别防线?报道中,这些服务商声称,“任何平台的人脸识别都能‘直接过’”,这或许是夸大之词。但对于使用人脸识别的平台来说,不得不对此提高警惕,一旦被“虚拟相机”突破再去“亡羊补牢”,可能要付出不小的成本。因此,不仅网约车平台要提升技术防御能力,银行、教育等领域的平台也要提前设防。

治理这种技术作恶,需要平台、监管部门、公检法机关形成合力。从平台角度来说,既要检视人脸识别功能漏洞及时补漏,也要对非法入侵者依法维权。而出现“虚拟相机”相关服务的电商平台、二手交易平台,则要落实主体责任,严把审核关、巡查关,将非法服务清除并屏蔽相关关键词,使其无法公开销售。

从监管角度看,既要督促相关平台履职尽责,也要对各平台人脸识别风险加强监测并定期发布风险警示,以提醒平台查漏补缺。同时,需考虑完善人脸识别技术标准,全面提升人脸识别防御能力。另外,相关部门要对相关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打击力度,为人脸识别技术护航,也让公众更多一份安全感。 撰稿 / 冯海宁(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越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1 阅读: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