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老同学聚会,酒过三巡突然有人拍我肩膀:"听说你们机关退休的又要涨钱了?"这问题问得我差点被花生米呛着——敢情在大家眼里,我们这些退休人员天天就盯着养老金数字过日子?不过话说回来,这养老金调整的事儿确实像开盲盒,每年总能整出点新动静。

记得2016年那次养老金并轨调整,朋友圈里刷屏的"体制内外同待遇"口号还历历在目。当时不少企业退休的老伙计举着保温杯跟我碰杯,说以后终于不用眼红我们的退休金了。结果八年过去,前阵子看人社部数据,事退和企退养老金的差距反而从1.8倍拉大到2.1倍,这事整得跟电视剧似的,说好的大结局愣是演成了连续剧。
要说这调整规则,文件上写得明明白白"定额+挂钩+倾斜"三件套。但实操起来就跟煮火锅似的,同样的底料涮出来的菜味道就是不一样。举个现成例子,去年某省调整方案里,事退人员的基础养老金挂钩比例看着和企业退休一样都是1.2%,可架不住人家基数高啊!这就好比同样涨工资,月薪三万涨5%和月薪五千涨5%,到手的零花钱能一样么?

最近跟人社局的老同事喝茶,听他掰扯了个新鲜概念叫"滚雪球效应"。机关单位退休的老张,在职时按顶格交养老保险,退休金起手就是六千打底。每年调整时,这六千块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而企业退休的老李,起手三千块的雪球再怎么滚也赶不上。更别说有些单位还有职业年金这个"隐藏皮肤",活生生把退休金差距拉出代际来。
说到职业年金,这事就跟买奶茶加小料似的。机关事业单位人手一杯"全糖加奶盖",企业退休的能喝上"三分糖"都算福利好的。去年统计显示,全国有职业年金的退休人员里,事退占比超七成,企退连两成都不到。这差距可不是文件里一句"并轨调整"就能抹平的,倒像是用修正带改钢笔字,看着覆盖了,底下痕迹还在。

最近研究那个十年过渡期补发政策,整得我头大。2014到2024这十年退休的"中人",今年开始陆续收到补发的过渡性养老金。这操作好比年终奖分十年发,虽然最后到手总数没差,但通胀这头怪兽早把购买力啃得七七八八了。不过话说回来,能补发总比没有强,企业退休的可连这"分期付款"的待遇都没有。
前两天在老年大学讲课,有学员问得实在:"都说养老金要可持续发展,咋越持续差距越大了?"这话把我问住了。翻遍近五年调整数据,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每当整体调整比例下降时,高基数群体的绝对增长值反而更显眼。就像池塘水位下降时,高个子的石头还是能露出水面。

不过咱也得摸着良心说,这几年养老金调整确实越来越讲究"技术流"。去年开始推的延迟退休自愿申报,还有今年试点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看着是要把"大锅饭"改成"自助餐"。只是这改革节奏,跟广场舞换曲子似的,年轻人觉得太慢,老年人又怕踩不准拍子。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养老金这事就像煲老火汤,火候不到味道就不对。现在年轻人天天吐槽社保缴费压力大,我们这些退休的又担心购买力缩水。要我说啊,与其纠结涨多涨少,不如把医保报销比例提上来更实在。各位老伙计觉得在理不?要是您也有话要说,欢迎点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