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郑州航空港区育人国际学校(以下简称“育人学校”)的家长们收到一则紧急通知:校园因法律纠纷被法院强制关闭,原定开学计划被迫中断。一张张校舍封条的照片在家长群中流传,焦虑情绪迅速蔓延。

开学前夕突生变故 学生分流引争议三年级学生家长王先生回忆,班主任在2月10日午间突然通过语音消息告知学校无法开学。此时距新学期仅剩数日,多数家长只能接受教育局协调方案——将孩子转至附近一所私立学校,但该校学费高昂且距离较远。“临时通知让我们措手不及,根本没有选择余地。”王先生无奈表示。
教师群体同样陷入困境。原班主任张婷称,校方曾在春节前暗示可能无法开学,但未明确具体安排。直至2月7日紧急会议,教师们才确认失业事实。更棘手的是,校方未提前告知家长,导致部分教师子女的转学信息提前泄露,加剧了家长恐慌。
纠纷溯源:场地租赁埋隐患公开资料显示,育人学校自2017年办学以来长期租用辰林高级中学校舍。2021年,育人教育集团负责人将校址出售给辰林后,双方约定于2023年完成搬迁,但因资金问题迟迟未履约。2024年12月法院判决要求育人学校限期搬离,最终在寒假期间强制执行。
“我们曾争取半年过渡期,希望毕业班能完成学业,但协商失败。”教师陈芳透露,目前原教学楼已被清空,教师私人物品被临时转移至另一私立学校仓库。而承接分流学生的两所学校中,至少一所被家长质疑存在经营风险。
积弊已久:教师成“背贷工具人”这场危机背后,是该校持续多年的管理乱象。自2019年起,校方要求教师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供集团使用,累计金额逾2600万元。截至事发,仍有30余名教师背负人均十余万元债务,且因长期断缴社保导致征信受损。
“我们就像被套牢了。”陈芳坦言,部分教师因债务牵制选择留守,期待学校经营好转后偿还欠款。然而现实却是工资拖欠常态化,2024年招生规模已缩水至两百余人,家长因频繁发生的讨债堵门事件对学校失去信心。
监管缺位遭质疑 民办教育风险凸显尽管该校在郑州另一校区曾因类似问题被关停,但航空港区分校仍持续招生四年。教育部门回应称已成立专班处理善后,但对前期监管疏漏未予置评。行业专家指出,民办学校若出现招生下滑、拖欠薪酬等预警信号,主管部门应及时介入,而非任其恶化至“爆雷”。
全国民办教育协会理事赵明分析,当前生源减少背景下,民办学校需提前规划退出机制。“经营困难的学校应主动寻求合并或关闭,而非拖至司法介入。”他同时建议,相关部门需彻查该校资金流向,若存在挪用嫌疑应追究刑责。
目前,学生分流虽已完成,但教师群体正筹备集体维权,要求解决欠薪、债务及社保问题。这场风波不仅暴露民办教育机构运营风险,更警示行业监管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