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美国关税大战的新闻铺天盖地,众多媒体从经济学、政治学等角度进行解读,剖析其有多愚蠢。但很少有人能讲清背后的关键原因——特朗普其实别无选择,若想实现制造业回流,打关税战似乎成了必然。

可以先来看一个案例,它能帮助大家直观地理解美国制造业的现状,这就是欧洲新能源电池保卫战。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美占据了重要地位,欧洲虽拥有众多汽车巨头,却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显得滞后。很多人不禁会问,欧洲难道没想过发展新能源汽车或扶持自己的产业链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们不仅想过,还在2016年押上了所有筹码,试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突围,北伏电池便是他们的希望所在。
从今天的视角看,北伏电池似乎本应是一家绝对不可能失败的企业。其创始人彼得卡尔森曾是特斯拉副总裁,负责供应链相关业务,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沿人士,2013年雷军拜访特斯拉时,就是他接待的。
而且,欧洲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寄予厚望,欧盟迫切希望打破中美垄断,建立属于欧洲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因此为北伏电池一路开绿灯,直接给予政策扶持,提供了1.55亿欧元建设资金。德国更是大方,塞了9.02亿欧元的政府资助,毕竟大众、宝马等汽车巨头都来自德国,德国真心希望欧洲能有自己的新能源电池企业。

欧洲各国金融行业也纷纷出资,欧洲投资银行、北欧投资银行、瑞典国民养老基金、高盛、贝莱德等筹集了超过140亿美元的资金。欧洲的汽车巨头们也积极助力,宝马、大众、西门子等直接给出了500亿美元的订单,工厂还未建好,订单就已到手。
要资金有资金,要政策有政策,有来自特斯拉的高管,还有欧洲汽车巨头提供订单,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把电池生产出来。
在传统商业逻辑里,商品生产出来后还需寻找买家和市场,但这次,面对中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欧洲集体抱团支持北伏电池,只要能生产出电池,似乎就能取得成功。但是,现实却很残酷,挣扎了八年,北伏电池最终还是破产了。

北伏电池破产的原因既不是资金短缺,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出在了“政治正确”上。首先,作为欧洲的希望之星,北伏电池必须做到环保绿色。于是,工厂选址不能选在使用火电、核电的大城市,最终选在了谢莱夫特奥,一个地处偏远但以绿色环保闻名的欧洲小镇,这里利用的是绿色的风电。

其次,作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公司,在政治正确层面要起到表率作用。普通公司被政治问题困扰就已焦头烂额,北伏又接受了欧洲多国拨款扶持,大众作为纳税人对其道德要求更高,如果在性别平等等问题上不达标,一旦引发争议,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北伏电池的高管层面做到了四男四女,非常平等,非常正确。再者,为了避免种族歧视的指责,北伏电池内部有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肤色极其平均,非常多元,非常正确。但问题在于,这么多不同文化语言的工人,连正常沟通都困难,更别说进行实际工业化操作了。

国内不少媒体报道北伏的崩塌时,总会指出其在工厂选址、高管水平、工人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问题”并非真正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政治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
政治正确只是起因,更可怕的问题在于,长年累月的政治正确环境,会让老实人绝迹。老实人,才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事物。
以北伏工厂的选址招工为例,早期采访就显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工厂最好设立在大城市周边,且有铁路连接,他们非常明白在哪建厂最有利劳动工人员。
因为德国汽车巨头是新能源电池的主要买方,汽车产业链是北伏的上下游,从德国找相关人才最为方便。再考虑运输问题,德国有铁路连接的中型以上城市周边是最合适的。

但新能源汽车行业以绿色环保为出发点,在政治正确的选择下,北伏电池别无选择,只能在偏远地区建厂,让工人吃苦。
工人也不傻,既然工厂为了政治正确建到偏远地区,那他们为何不选择投身政治正确相关的工作,反而要去北极圈小镇拧螺丝呢?在北极圈拧螺丝简单,在大城市办公室吹空调搞政治正确却复杂得多。
欧洲的白左们长期通过环保、性别等多元议题,从实体制造业上收取舆论保护费,导致愿意去一线的老实人越来越少。等到欧洲制造业真正需要站出来的时候,却发现老实人不够用了。
老实人这个资源很特殊,多的时候看似取之不尽,一旦短缺,即使有再多资金和资源,也难以挽回局面。北伏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却因动员不起工人而无法造出电池。

这就像干家务分财产的场景,有人在外面辛苦打拼一年赚100万,有人在家按部就班做家务,离婚时却被认为做家务的价值更高,一年值124万,打拼的人不仅拿不到一半财产,甚至可能倒贴。长此以往,大家都会觉得出去干活的是傻子,都选择待在家里等钱,那还能去哪里找愿意进工厂干活的人呢?

欧盟面临的这个问题,美国同样存在,甚至更为夸张。美国航空管理局明确表示,为了多元化和包容性,要雇佣智力障碍员工。媒体指责北伏招低水平员工,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公司不能按照市场需求招人,而必须招收低水平员工呢?

波音公司作为国际巨头,却要招智力障碍员工,这显然不符合常理。马斯克给出了一种答案,就是向政治正确组织开刀,他裁掉了推特75%的员工,留下一堆男性技术宅,公司依然能够运行。
很多媒体和营销号从经济学角度讨论美国关税问题,认为特朗普的做法是昏招,美国应加强技术和政策支持来实现制造业回流。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北伏的创始人曾是特斯拉副总裁,马斯克也见证了北伏的倒下,他们难道不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吗?
这根本不是资金、技术和市场能解决的问题。北伏不缺资金和市场,却依然失败,因为这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不推翻政治正确组织,制造业就无法正常发展,更不可能实现回流。
在美国,任何想发展制造业的举措,都会遭到环保组织、性别组织、多元组织等的阻拦,它们收取的“保护费”高得离谱。一旦企业屈服,工人就会权衡,是去工地搬砖辛苦赚钱,还是举着牌子喊几句政治正确的口号轻松赚钱,结果必然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工厂干活。

政治正确组织多年来在美国生根发芽,势力盘根错节,即使是首富加总统的组合,要挑战整个政治正确势力阶层也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马斯克的改革推进中遭遇诸多阻力,当内部改革难以推行时,就只能寻求外部解决办法,这或许就是美国打关税战的原因之一。
美国要解决财政问题,必然要重建制造业,而重塑制造业就会与政治正确寄生虫们产生冲突。当无法解决内部政治正确问题时,就只能暂时从外部寻找弥补方式。
所以,分析美国关税问题的经济学利弊意义不大,这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学问题,就像北伏工厂选址和波音公司招人一样,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
文字来源:诗翰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