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老农拿出67年前游击队的欠条,要求偿还3万亿,最后还了吗

教老公学做菜 2025-03-18 11:22:15

1944年那会儿,正是抗日战争打得火热的时候,有一队游击队员跑到了一户农家,跟人家借了点钱还有粮食。

为了让老农心里踏实,队伍的领头人给老农写了个欠条,递给他说:“大爷,您别担心,我们不是白拿您的东西。等打赢了仗,您就拿这欠条去找政府,肯定给您补上。”

游击队撤走以后,老农就把那张欠条仔细收好,藏了起来。

过了好些年,老农民的后代家里头过得紧巴巴的,就翻出了那张欠条,跑到政府那儿,想让政府把这欠条上的钱给兑现了。

政府人员接过他递来的欠条,仔细一瞅,立马愣住了。欠条上赫然写着:“利息嘛,一年翻一倍往上涨。”

这张欠条写的时间是民国33年12月29日,到现在都过了好几十年了。

那这张欠条上写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呢?那笔钱,后来有没有还上呢?

【67年前的欠条】

2009年的某一天,广东的梁诗伟饭后跟平常一样,溜达到了公园里,找他的老伙计一块儿下棋,边玩边聊着天。

说着说着,他俩就聊到了很久以前,咱们中国人民打的那场特别不容易的抗日战争。

在这个过程中,梁世伟冷不丁跟好友聊起:“想当年抗日战争那会儿,八路军还到咱家借过粮食和钱,而且他们还留下了欠条呢。”

你这说的是真的吗,别是梁诗伟你自己编出来的吧?好友一脸怀疑,直接告诉他以后别开这种不靠谱的玩笑了。

梁诗伟瞧见好友一脸不信,干脆拉他到自己屋里,翻腾半天,翻出了一张压箱底的老欠条。

朋友拿了欠条,随即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了起来。

上面明明白白记着,游击三队找大井头村的鸿文三姐,借了六十斤大米。

在那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60斤大米可真是个大数目,珍贵得跟金子银子似的。

好友瞧完,一脸纳闷地瞅着梁诗伟说:“老梁啊,你这欠条上写的到底是咋回事,是不是真的,不是你瞎琢磨出来的吧?”

梁诗伟一听这话,脸色就沉了下来,他挺不高兴地对朋友说:“这可不是我瞎编的,你自己瞅瞅上面的字。”

朋友仍旧不肯买账,他指着欠条上的“鸿文三姐”,直接问梁诗伟:“你给我讲讲,这个鸿文三姐到底是何方神圣,我咋从来没见过她呢?”

梁诗伟一听好友那么说,立马就咧开嘴笑了,然后他跟好友说,鸿文三姐其实就是他老妈。

梁诗伟瞧见好友还是一脸懵,就主动开口,跟他聊起了自家多年前发生的那些事儿。

好多年前,梁诗伟的老爸梁鸿文被老外的话给忽悠了,他觉得只要一出国,就能过上那种富得流油的日子。

梁鸿文想要过上好日子,就跟着那个老外出了国。

梁鸿文一到国外,才发现那个老外是个骗人的家伙。他这才明白,国外的日子跟他之前想的完全不是一码事。

他每天不光得受着老外的欺负和瞧不起,还得去干那些最脏最重的活儿。

梁鸿文实在受不了现在这种日子,一咬牙,决定自己出来单干当老板,他心里暗暗发誓,非得做出点成绩来不可。

后来,梁鸿文经过一番奋斗,总算是有了点收获,摇身一变,成了个腰缠万贯的大老板。

那时候,梁鸿文已经快六十岁了,心里头对老家和那片土地的想念是越来越厉害,老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的日子。

梁鸿文65岁那一年,打定主意要带着一家老小回老家生活。他拿出积蓄,在大井头村买了些田地和房子,打算就在那儿安安稳稳地度过晚年。

梁鸿文安顿下来后,就开始着手扩大自己的生意,而且家里还添了几位小老婆。

梁鸿文的第三位姨太太,大家都叫她鸿文三姐。她脑子灵光,手脚麻利,把家里里里外外的事儿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说她是梁家的真正当家人,那是一点也不夸张。

梁鸿文八十岁那年,他的第六个老婆给他添了个大胖小子,这就是梁诗伟。

梁诗伟一出世,鸿文三姐就依照老规矩,把他接到自己跟前,一手把他拉扯大。

他俩虽没血缘关系,但母子情深得很。

过了三年,梁鸿文走了,梁家的大权就落到了鸿文三姐手里。家里的买卖、田地,全是她在张罗打理。

梁家自从鸿文三姐接手打理后,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

但没多久,日本人的到来完全毁掉了梁家人以前那安稳快乐的日子。

他们一开始占了梁家一些田地和房子,后来就越发频繁地来搜刮梁家的财物。

为了家人的安危着想,鸿文三姐只能咬咬牙,先忍一忍。

幸运的是,抗日游击队及时赶到,把日军给撵走了,还帮梁家拿回了一些被抢的东西。

那以后,由于抗日游击队老在梁家那一带出没,日军也就不敢再像从前那样,随便抢梁家的东西了。

抗日游击队对梁家有大恩,所以鸿文三姐常去支援他们。二姨太的姑娘梁月娇,也决定投身游击队,当了个抗日战士。

1944年10月13日夜里,梁诗伟被敲门声给弄醒了,他赶紧跑去开门,一看竟是好久没见的梁月娇,旁边还跟着个个子不高的男的。

梁诗伟那时候才6岁大,可他心里头明镜似的,知道那男人的底细,所以赶紧就让他们进屋了。

接着,鸿文三姐就吩咐手下准备了一满桌子的佳肴给梁月娇和她老公。

饭后,梁月娇自个儿跟梁家人说了说那男人的来历。

这是我们游击队伍里头,三队的头儿,李兆培大哥,他也是我直接的头儿。

梁月娇讲完之后,眼神有点躲闪地瞟向鸿文三姐,像是想说点什么,可到最后,嘴巴动了动,啥也没蹦出来。

这时候,鸿文三姐瞧出了梁月娇有点不对劲,就直接问她说:“月娇,有啥事儿你就直说吧,能帮得上忙的我肯定帮。”

看到这一幕,梁月娇瞅了瞅桌上的美味佳肴,开口说:“妈,你看这饭菜多丰盛,咱们队里的伙伴们可都没这口福呢。”

一听这话,鸿文三姐心里就透亮了,梁月娇她们这是想跟自己借点粮食呢。

鸿文三姐虽然是位女子,但对于那些侵占咱家土地的日本人,她心里头那真是恨得要命。

接着,她吩咐人把家里新磨的60斤大米搬了出来,然后对梁月娇和李兆培说:“打仗这事儿,我也不懂。这些大米,就算是我出的一份力和心意吧。”

60斤大米,在那个年代,对普通人家来说,能吃上好一阵子,好几年都不夸张。

这不成,三姐,咱共产党可不是那种随便占老百姓便宜的人。咱给你打个借条,等革命胜利了,一定把这粮食原封不动地还给你。说罢,李兆培找梁诗伟要了张纸,刷刷几下就把借条写好了。

李兆培写欠条那会儿,小梁诗伟就在旁边看着,所以这事儿他心里门儿清。

梁诗伟给好友看了那张欠条,好友就说让他去政府把东西要回来。

听到这话,梁诗伟眉头一皱,不解地问:“这都六十多年过去了,还行得通吗?”

朋友提议说,咱们不妨去试试运气,说不定能捞点奖励回来呢。

政府的工作人员瞅了一眼欠条,迅速判断它的真假,接着就把这事儿跟领导说了。

检查过后,欠条写的都是真的,政府也点头答应还上欠条上提的东西。

【第二张欠条】

梁诗伟拿到政府给的2万元奖金后,打算拿这些钱去翻新一下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

说到底,这房子里装满了他的回忆。

鸿文三姐离世后,梁家因战乱等一系列问题,生意慢慢走了下坡路,之前拥有的房产和田地也都没了,最后就剩下一间老房子还留着。

现在啊,这栋老房子因为好久没修了,一下雨就漏水,墙体边上也都长满了青苔。

2011年的时候,梁诗伟回到了自己的老房子,心里琢磨着要把这儿好好翻新翻新,等弄好之后,他就打算搬进来,在这里安安稳稳地过他的老年生活。

在翻新那会儿,梁诗伟碰巧在一块儿瓦片底下,翻出了第二张借条。

欠条上记录的是,游击队那时候找鸿文三姐借了快3000斤的粮食,还有5000块大洋,另外还拿了8根金条。

这些东西,在以前那可是相当值钱,足足值上百万呢。转眼间,都已经67年过去了,现在这价值已经飙升到了三万多亿。

在欠条背面,另外写着这样一句话:“提议把鸿文三姐的子孙看作革命后人的身份,多关照他们,给他们些特殊待遇。”

瞅着掌中的欠条,梁诗伟心里明白,只要这欠条上的事儿被确认了,那不光是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心里头那份认可和成就感也会跟着来。

工作人员瞅了眼欠条,眉头一皱,直接问道:“梁先生,这欠条上写的,都是真的吧?”

“没错,绝对是真的,一点不假。”梁诗伟连忙肯定道。

几名工作人员仔细瞧了瞧后,就直接跟梁诗伟说了他们心里的疑惑。

3000斤粮食,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数量相当大。按那时候的条件,想把这些粮食搬走,非得动用个十几辆马车不可。

这么多马车一块儿出现,肯定会让日军觉得不对劲儿。

所以,大家就琢磨着,这张欠条说不定是梁诗伟自己编造的呢。

对于大家的疑惑,梁诗伟解释说,那些粮食和钱财并不是一次性全部搬走的,而是陆陆续续分了好几次才运完。

梁诗伟回想起过去,那时候游击队的战士们常来梁家寻求帮助。他们有时需要点钱,有时则是粮食,甚至衣物之类的必需品。

但工作人员认为,梁诗伟那时候年纪尚小,很可能把事情记错了。

为了弄清楚欠条上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工作人员去找了鸿文三姐的闺女梁贤孝,想问问她这事儿。梁贤孝那时候大概十五六岁,记得事儿比梁诗伟还要明白。

关于这事儿,梁贤孝说,他母亲以前确实陆陆续续给过游击队不少东西,是分好几次送的。

梁贤孝说完后,工作人员大多还是半信半疑。他们决定按照欠条上提到的“游击队三中队”这个线索,直接上门去找那些战士,一家一家地打听。

不过,时间一晃就是那么多年,三中队的那个队长早就搬离原来的地方了。其他人呢,有的已经断了联系,不知道去向,有的则是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就在这时候,三中队指导员的媳妇简惠仙站了出来,她说那条欠条是真的。

简惠仙以前在大井头村小学教书,而且还是个秘密工作者。她和工作人员聊起往事,说那时候游击队条件很苦,好多同志都没饭吃,饿得皮包骨头。

后来,我老公就跟队长李兆培一块去梁家,想借点粮食和钱应急。

简惠仙回想起来,鸿文三姐那时候真是大方,啥都给游击队,吃的、用的、穿的,还有钱,全都是白送的。

队长李兆培心想,不能平白无故拿老百姓的财物,所以就写了个欠条,让鸿文三姐保管好,等仗打完了,再拿着这个去找当地政府要钱。

不过,在验证了欠条确实无误后,当地政府却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梁诗伟住的地方是个有过革命历史的地方,抗战那会儿,好多人都给游击队送过东西。政府头疼的是,万一答应了梁诗伟的请求,其他人可能也会跟着要他们还当年那些欠条上的物件。

他们怕这样搞,政府的钱会不够花。

再说梁诗伟那张欠条,要是按现在的物价去算,金额巨大,足足有3万亿那么多,政府根本没办法支付这个数。

所以直到现在,关于那张欠条的事儿还是悬而未决。

事后,记者跑去问梁诗伟,想听听他对那张欠条有啥想法。

关于这事儿,梁诗伟说:“那3万亿我们其实并不稀罕,政府能给点合理的奖励和补偿就足够了。我们真正在乎的是被认可,认可我妈当年为革命拼过命。”

这张欠条的问题,拖了好久都没搞定,梁诗伟心里头挺急的,他跑了好几趟去处理这事儿。

盼着梁家人和政府能赶紧坐下来,好好琢磨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