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继位之后,大事一桩接着一桩。
先是帮助周襄王平定叛乱,接着又收到了宋国递过来的橄榄枝。
对于这件事,晋国内部没什么分歧:既然宋国示好,那咱们接受就是了。
可这番作为,惹怒了南方的楚成王。
宋国作为一个弱国,被楚国欺负得可是老惨了。
我在前文中写过,宋襄公先是在楚成王面前大放厥词,然后被当场俘虏。
后来,楚国借此兴兵讨伐宋国,结果宋国内部众志成城,楚成王眼看占不到便宜,于是便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回国之后的宋襄公越想越气,居然准备收拾楚国的盟友。
结果不用说,自然是宋国被楚国胖揍一顿,宋襄公伤重而亡。从那以后,宋国就习惯了看楚国的脸色行事。
可谁都知道,宋国的这种服软,显然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于是在重耳显露出准备争霸的意图之后,宋国立刻示好。
对于楚成王而言,这种局面是不能接受的。否则,今天跑个宋国,明天跑个陈国,要不了几天,这些中原诸侯国就都团结到晋国身边了。
所以,楚成王决定组建一支多国部队,前往宋国兴师问罪。
宋国一看这副架势,差点被吓瘫,立刻联系重耳,希望他能救救自己。
要我说,前面救援周襄王顶多能算开胃小菜,应对楚国才是对重耳的第一道大考。
后世不少学者引经据典,反复论证宋国投靠晋国多么有理。但我希望大家明白,春秋战国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所谓的礼仪就是幌子,一切都要靠实力说了算。
如果楚成王不打宋国,日后可能会有更多国家背楚投晋;如果重耳不救宋国,就有可能令众多摄于楚国淫威的小国心寒。
而且在这个时候,秦国受制于地缘,暂时无法东出;齐国内乱连连,也没工夫管中原这档子事儿。
晋国和楚国,都不用担心其他强国插手,这固然可以让他们集中精力,但也迫使他们必须硬碰硬,谁也无法退缩。
因为这种原因,所以重耳在接到宋国的求救信之后几乎没有犹豫,立刻决定派兵迎战楚国。
可下定决心之后,重耳还是觉得心里没底,无他,只因楚国实在是太强大了。
想当初,周天子为了制衡南方势力,专门在汉水以北的大片区域安排众多同姓诸侯国,史称“汉阳诸姬”。
楚国崛起之后,很快就把“汉阳诸姬”全部吞进了肚子,好像一只潜伏在南方的猛虎,恶狠狠地盯着中原大地。
齐桓公当初率领多国联军赶到汉水,面对严阵以待的楚军,一时不知该怎么办,于是便派管仲前去问责。
管仲一会指责楚国不上贡,一会又说他们有谋害周天子的嫌疑,结果楚国大夫屈完把话说绝之后,管仲又率军后撤,给足了楚国面子。
也因为这种原因,所以后世很多人在说起齐桓公首霸的时候,都会拿楚国来说事:“你齐桓公有什么了不起的,面对楚国不也怂了吗?”
要知道,此时晋国可是孤军,而楚国却带着联军前来,重耳心里没底,也是情有可原。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拉齐、秦两国下水。
可我们前面也说了,齐、秦两国各有问题,根本没法帮忙;就算能帮,我估计他们也会消极怠工,毕竟这涉及争霸,谁愿意给晋国当小弟呢?
一计不成,重耳再生一计。
重耳对外宣布,在自己流亡的时候,曹国和卫国的国君都对自己不敬,现在这两个国家又帮着楚国欺负宋国,是可忍孰不可忍!
随后,他便派兵灭掉了曹国和卫国,俘虏了两国的国君。
当时,楚国确实纠集了一支多国联军,但参战国分别是陈、蔡、许、郑,没人家曹国和卫国什么事,重耳这纯粹是借题发挥。
可春秋战国是一个比拳头的时代,曹国和卫国的国君也不敢跟重耳讲理,只得连声哀求,希望能留条活命。
曹国和卫国虽然没有参与这场战争,但他们的确对楚国俯首帖耳,所以在晋国灭掉曹、卫之后,楚成王派人与重耳交涉,希望他别为难这两位国君。只要曹、卫能够复国,自己就愿意解除对宋国的包围。
重耳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结果却在背地里对曹、卫两国的国君说:“我可以让你们复国,但你们复国之后,就必须和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的国君本以为必死无疑,没想到现在非但不用死,还可以复国,顿时大喜过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重耳的要求。
随后,曹、卫复国,并立刻写信给楚成王。
在没拆信之前,楚成王还以为这是曹、卫两国国君写来的感谢信呢,可打开一看,却是与楚国断交的声明。
这一下可把楚成王气得够呛,命令前线大军继续攻城,争取早日灭掉宋国。
在重耳看来,策反曹、卫的行为,可算是占了楚国的大便宜,这个时候出兵恰其时也,于是便命令大军开拔,到前线与楚军对峙。
可当晋军来到前线之后,重耳又有些担心了。原因也不难猜,还是因为楚国太强了。
但军队已经到了,总不能一仗不打就撤退吧,这种影响比不敢出兵还恶劣。
于是重耳又想出了一个妙招:他声称,在自己流亡的那些年月里,曾经受到了楚成王的优待,现在双方虽然互为对头,但自己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
说完这番话之后,重耳命令晋军后撤九十里,以示对楚成王的尊重,并当众表示,如果楚成王不想让晋楚两家翻脸,就应该立刻罢兵;如果楚成王执迷不悟,那就请过来交战吧!
按照春秋时期的路程换算,三十里等于一“舍”,后退九十里,就是后退三“舍”,成语“退避三舍”就来源于此。
重耳这种做法,可真是够机灵的。
面对强大的楚军,后退一些,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战场,本是无可厚非的。
可如果一仗不打就直接后退,哪怕是寻找优势地形,也未免会令人丧气。
所以,这种以报恩为名、破局为实的做法,等于是把皮球踢到了楚国一方。
就好像在当初齐楚对垒时,管仲先行率军后撤,你楚国要是真想打一仗,那么就请过来;要是不想打,就请你回去。
重耳的想法,应该也是这样的。
可重耳只算到了自己一方的情况,却没算到楚国那边的情况。
当初和管仲对垒的,是楚国名臣屈完(有一种说法认为,屈完是屈原的先祖);而与重耳对垒的,却是楚国军方的鹰派代表成得臣、斗勃。
在利用曹、卫两国戏耍楚国的时候,成得臣就一直很不爽,认为重耳这家伙不是东西,找到机会非要好好收拾他一顿。
所以当晋军退避三舍之后,成得臣立刻率军追赶。
这种做法其实不太明智,因为晋军所谓的“退避三舍”,并不是真退九十里,而是找到更适合己方发挥的战场。
在这种背景下,成得臣一旦追击,势必将陷入不利于自己的战场中。
可我们也得说明,楚国在曹、卫问题上被晋国暗算了一次,如果不想办法找回这个场子,外界会普遍默认楚国失败,正如当初管仲撤军之后,屈完同样撤军一样。
人家都后撤了,你还不敢追,看来你也害怕对方嘛。
这真是很有趣,当初齐国不敢和楚国打,所以有人说齐桓公这个霸主有水分;而楚国不敢和齐国打,又有人说楚国惧怕齐国。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向后世的读者证明,所以成得臣无视了己方可能面临的困难,选择了率军追击。
追过去的结果很惨,楚军中了埋伏,被打得大败,成得臣侥幸逃得性命,后又因羞愧而自尽。
取胜之后,重耳立刻召开盟会,中原诸侯国尽皆摆脱楚国的控制选择参会,周襄王居然也亲自出席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齐桓公虽然是春秋首霸,又东征西讨地露了大脸,但含金量显然不如晋文公重耳这个霸主,毕竟人家有天子亲自捧场。
到目前为止,重耳的事业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可这个时候的重耳,也已经六十二岁了。
楚国也没吃什么亏,追击的是子玉,楚成王只让他统领少数军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