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临沂必打卡的几个地方

丁是丁卯 2025-03-12 08:24:36
回到临沂的家才给我爸妈打电话,说我回来了。说不用给送吃的。如果提前说,我爸肯定会去给买菜。父母不愿麻烦我们,我们也不愿麻烦父母。我把青岛家里冰箱冷藏室的菜都拎回来的,生菜、辣椒、黄瓜、西红柿、土豆……连蒸熟的土豆也打包带了回来。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出生在皖北,他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说每次他乘火车在清晨回去,不及回家,总是先跑去喝一碗糁汤(也许是羊肉汤,一时找不到原文)。所谓乡愁,除了人的牵绊,最直接的可能就是美食和风景。我外甥在外地读了几年大学,每次寒暑假回临沂的第一餐都是卷煎饼。那是他记忆中的味道。我以为自己是没有乡愁的人,但在青岛一段时间,每次回临沂,也有几个必定会去打卡的地方,好像是一种仪式感。虽然无非是关吃喝。今天去游泳,值班前台告知游泳池设备出了故障,正在检修。游不成,折返回家前去买了份凉皮,就在市民健身中心南门向东,过八小集街不远的菜市场沿街。凉皮店是夫妻俩开的,汉中人。卖凉皮,也卖肉夹馍和豆腐脑。拍这张照片,才发现右下角还有个牌子,人家也卖鸡汤,米线,土豆粉,酸辣粉。店内靠墙有几张桌子,买凉皮时遇到饭点,能看到里面有人吃饭。到底是陕西人开的店,感觉上比较正宗。小曦同学很喜欢吃他们家的凉皮。她在家时,我隔三差五去游泳就会买一份。通常只是她一个人吃。连店家都知道我要的那份不加胡萝卜,不加黄瓜。今天我说“一份凉皮”,店家问“是现在吃还是晚上吃。”现在吃她就给拌好,晚上吃就把调料和面皮分别打包,回家现吃现拌。已是下午两点,过了正常的午餐时间,她会这样问,说明很用心。这家店开了很多年,我开始在他们家买凉皮也有五六年了吧。从八小集街西边搬到现在的位置,一直开着,说明生意不错。生意不错是原因的。一是干净,夫妻俩看上去就是干净利索的人;二是凉皮和肉夹馍口味都不错,好吃。这两天,还去买了豆腐。很小的一家店面,好像开在过道里。有次我老公开车出去,我让他回来到兰山路这家店买块豆腐。告诉他在兰山路,孔庙旁边。他回家时虽然带回了一块豆腐,但不是我指定的这家,因为“你说的那家没找到,找了两圈也没找着。”我跟他说就在孔庙旁边,离孔庙很近。他居然没找到。下图这张照片左侧就是孔庙。中间是条巷子。没找到大概有几个原因。一是我描述不够准确。二是这家豆腐店确实太小。三是兰山路上的统一店招所致。我对兰山路的爱恨交加里,恨的成分很大一部分就因为这统一的店招。前几天读到篇文章,说一定要让孩子离开统一店招和整天研究鱼头鱼尾朝向的地方。为啥?咱也不懂。兰山路上卖豆腐的人家很多,我只喜欢他们家的,虽然水分很大,特别是刚出笼的豆腐,五块钱买一块,拎回家至少能控出二两水,但很软糯,有豆子的清香味道。拎着豆腐,掉转自行车的车头,在路南这家莒南手工煎饼店再买几张石磨麦煎饼。开煎饼店的也是夫妻俩。莒南坪上还是涝坡人,我忘了。店面也很小。里面支着两个鏊子,夫妻俩都会烙煎饼。一人看两个鏊子,这个鏊子上刮一圈面糊烙上,转身揭下另一个鏊子上烙好的煎饼,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另一人招呼客人,要几个,过秤,装袋。也不多话。好像烙煎饼已经耗去了很大的气力。他们家也卖花生米。莒南特产。20块钱一袋。我现在还很喜欢这家的烧肉。知道诸城烧肉是在青岛。这家店好像是去年开的,也在兰山路。为啥他家店招没被统一?因为过了沂蒙路。我有一个偏见: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店,应该都不会差。为啥?做不好,不仅丢自己的人,还丢祖宗的脸。去台湾看看,有很多这样的小店,都是用个人名字命名。我在垦丁拍过一家店招,店名叫“钟小动”,旅游大巴一晃而过,十几年了,还记得人家的店名。印象最深的,是台湾出租车大巴车车身上,都印着司机的名字。那天看到有人说“台湾自由行暂停第六个年头了”,当时通知上写的是“暂停”,结果一暂停就快六年了……什么时候能恢复自由行呢?跟小曦同学微信视频,她说:我怎么看你胖了?我说:难道是这两天吃煎饼卷烧肉吃的?两天也就吃了不到两个煎饼啊?这还没去喝糁呢。沂州路上有两家朝阳糁馆。靠近兰山路的这家,好像才是正宗。热乎乎的牛肉糁汤,配上新炸的油条,再来个油煎包。不知道多少大卡,跑五公里或是游泳四十分钟是不是能消耗掉。照片是年前拍的。我问老公:明天早上去喝糁吧?他说:不去。都是碳水。在“国家不同意你胖”的当下,这份自觉值得表扬。
0 阅读:2

丁是丁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