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去看了中午场的《花样年华》。上次看这部电影是哪一年,已经忘了。肯定不是电影初上映时的千禧年。搜了一下豆瓣,当时居然在上面标记过状态,显示我在2020年10月8日“看过”。

当时正值疫情,在家里疯狂看了很多电影。看过《花样年华》也没写观后感,只把一句台词照抄在上面,也算不得短评。“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五年前,很多细节都没注意到。当年我对这部电影的了解,除了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是梁朝伟和张曼玉,导演是王家卫,还有张曼玉在片中换了多少身旗袍的传说,说她每次出现在新画面里,都换一身新旗袍。很大程度上,我是冲着看她穿旗袍去的。我承认当时并没看懂。在家里投屏看电影,很难聚精会神。影片结尾,隔了三年,梁朝伟扮演的周先生故地重游,物是人非,他跟陌生人打听隔壁住的是谁,那人说“一个女人带个男孩”,我还以为:难道是她跟他的小孩?不对啊?明明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说过:我们跟他们不一样。他俩,没睡过吧?……我就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进电影院的。去看一部25年前上映过、4k修复后再次重映的电影。真好啊。看到很多五年前没看到的“点”,那些细节。看得惭愧,为自己的没看懂,为“睡没睡过”这样的恶俗念头,甚至觉得这样想了,都是一种亵渎。王家卫真是把暧昧拍到了极致。《花样年华》故事讲的,是“爱是忍耐”,“爱是克制”。也是,爱而不得,爱而放手。上次看,没发现片名的隐喻,还以为是指周慕云和苏丽珍在花样的年华发生的故事。重看,才知道跟周旋的歌有关。王家卫后来专门拍了一个两分多钟长的mv,《花样的年华》。他是有多爱上海可见一斑,也难怪电视剧《繁花》由他执导。片中,身在日本的陈先生给张曼玉饰演的太太过生日,点播《花样的年华》,留声机里咿咿呀呀播放出的背景音乐是周旋的歌声。我后来搜到歌词: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美丽的生活多情的眷属圆满的家庭……那时,张曼玉饰演的陈太太周丽珍和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已经知道他们的另一半出轨之事。“美丽的生活,多情的眷属,圆满的家庭”,听上去就像是讽刺。电影中,出轨的陈先生和周太太自始至终只出现过背影,只有他们的几句台词。这点,以前看也没发现。只觉得是很高级的电影表现。片中,每次出现张曼玉走在街道,走上台阶的镜头,都让我想到何藩的摄影作品。黑白照片里的香港街区。那浓郁的怀旧风格的街道和背景音乐,能瞬间将观众带回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香港,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氛围和韵味。旗袍,是王家卫对上海和香港旧时风貌的追忆,也是一种隐喻——苏丽珍内心情感涌动,也被“人言可畏”的道德所约束。在《花样年华》中,“情欲”是被极度克制的。“假如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在那个年代,1961年,也许不会。但是放在当下,也许会吧。发乎情止乎礼。两人只是心出了轨。在汽车后座,他们最亲密的举动,也不过是苏丽珍靠在周慕云肩上。最后的道别时,他也只是捏了捏她的手,她的另一只手,就去掐自己,从手掐到胳膊。那种视觉的语言,似乎就是在表达努力的克制。电影结尾,苏丽珍牵着的孩子叫 “庸生”。周慕云和苏丽珍都痴迷武侠小说,周后来更是专职小说创作。“庸生” 二字取自香港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和梁羽生之名。苏丽珍给孩子取此名,也许是一种纪念和怀恋吧。在电影院看到字幕走完,又看到“彩蛋”。修复前就有吗?为什么上次没看到?是另一个故事。但好像使《花样年华》的故事圆满了,减少了观众的遗憾。以为电影院就我一个人,看完一回头,发现还有一个女的。也是独自观影。看完,吃了份羊肉泡馍,走路回家。路上又想:梁朝伟没跟张曼玉一起,是不是一种遗憾?还想:真是太好了。25年前,王家卫用影像留下了这么好的两个人的脸,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花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