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庆幸可以“回到过去”,只想遗忘的速度再慢一点

老安的记事本 2024-10-16 09:42:33

如果有机会给你选择

你会选择穿越到霸总文、修仙文、

种田文还是无限流文中

美美就像是“穿越文”中的女主角

她会不断地回到“过去”

在一次次的“回档”中

美美的记忆不断地消失

最后变成一片空白

她开始忘记如何走路、吃饭、上厕所、穿衣服

因为记忆缺失的“无措”、行动能力丧失的“挫败”

美美逐渐暴躁、焦虑、多疑、不修边幅

最后性格大变

家人也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

变得疲惫不堪

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

说到阿尔茨海默病

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记忆“消退”

然而记忆障碍只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之一

阿尔茨海默病和年龄息息相关

年龄越大发病几率越高

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4%-7%

8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20%-30%

在发病早期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忘性大”

逐渐遗忘近期记忆和常用物品(记忆障碍)

找不到回家的路(视空间障碍)

完成不了复杂的操作(执行力障碍)

面对生疏的事物出现疲乏、焦虑、消极的情绪(轻度行为障碍)

变得不修边幅、易怒、自私多疑等(人格改变)

到疾病中期的时候

患病人群记忆力进一步下降

忘记以前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认不清亲人朋友

在家里也会找不到房间、厕所

不能独立穿衣、洗脸、吃饭、行走

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减退、失语、失认

甚至出现抑郁、妄想、幻觉、丧失羞耻感

在社交过程中可能会下意识出现

过激和攻击行为或自杀倾向

等到了疾病晚期的时候

生活能力就会完全丧失

终日静默地卧床、四肢僵直或屈曲瘫痪

吞咽困难、情感淡漠、哭笑无常、大小便失禁

彻底退化成“婴儿”状态

这个时期也是最容易合并并发症的时期

由于行动能力的丧失

大部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

因长期处于卧床状态诱发多种并发症

如肺部及尿路感染、压疮

全身性衰竭、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而这些往往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去世的最直接原因

在影视上有很多以阿尔茨海默病为题材的作品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句

“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但是从未忘记爱你”

这样感人的瞬间不可否认是存在的

但现实生活中留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人的

更多是“一地的鸡毛”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部分是由家人进行照料

但由于生活能力的丧失和心理、行为异常

他们需要24小时的陪伴

日夜颠倒更是常态

长期面对负面情绪、时时刻刻的照料

也会让家人逐渐丧失社交、心理压力增加

因此被阿尔茨海默病摧毁的

不仅是患者的生活 也有家人的生活

但很可惜的是阿尔茨海默病

目前还没有完全有效的预防方法

2024年《柳叶刀》中指出

有14个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与痴呆有关

包括:受教育程度较低、听力受损

高血压、吸烟、肥胖、抑郁、缺乏身体活动、糖尿病

过度饮酒、创伤性脑损伤、空气污染

社会孤立、视力受损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

通过针对以上因素进行提前干预、预防

可以保护大脑健康 延缓疾病的发生及进展

发现感兴趣的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或不断投身感兴趣的事可以保持大脑活跃,减缓衰退。多交朋友,多出去走走:良好的社交可以防止社会孤独感,也能锻炼认知、逻辑、语言能力。营养均衡,增强锻炼:保持营养均衡,适当地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控制体重:过瘦或过胖都会对老年人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控制好血糖、血压和胆固醇。戒烟、限酒:吸烟的量和时间对记忆的影响呈正向关系,喝酒会加重认知功能障碍。及时矫正视力和听力:视力和听力的下降会影响对语言、空间的认知能力和处理能力。避免创伤性脑损伤。减少空气污染暴露。关注心理健康:抑郁、焦虑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初期症状之一。

阿尔茨海默病不能完全治愈

但是可以通过尽早、持续地治疗

一定程度延缓病情进展速度

甚至是恢复部分功能

越早进行治疗干预 延缓的效果越好

因此当发现家里老人

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

情绪或状态突然变得和之前不一样时

一定要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

宝安中医院(集团)老年病科

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开设了记忆门诊

在临床上通过神经心理测评筛查、口服西药

结合针灸、雷火灸等中医适宜技术及中药汤剂

起到缓解症状、醒脑开窍、活血化瘀的作用

同时使用科室研制的协定处方八宝益智方

补肾填精、化痰祛瘀、醒脑益智

配合开展认知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等治疗

和经颅磁刺激仪 激活大脑“活力”

中西医结合综合诊治阿尔茨海默病

除了科学、持续地治疗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说

日常的照料和陪伴也很重要

当他们思绪开始钻牛角尖的时候

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

多带他们进行社交或发展兴趣爱好

多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尽可能的保留自理能力

多夸奖和肯定 让他们保持愉悦的心情

多给他们讲故事或做问答游戏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陪他们常看看以前的照片、视频或故地重游

引导他们回忆 防止彻底遗忘

最重要的是

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在身上放置

安全卡或定位手表、定位器

安全卡上写明姓名、联系方式、住址等关键信息

以便走丢后与家人联系

本文作者:老年病科 庄逸洋、冯秀萍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头条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设计侵权或违规,请及时告知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