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俞丽拿:钢琴家儿子曾得败血症,丈夫患阿尔兹海默症

青史留声 2025-04-18 15:57:14

听听这个人的经历,真让人心里暖暖的!他的故事特别打动人心。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番。他的坚持和努力,还有那份对生活的热爱,都让人由衷地感到敬佩。真的,有时候,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就能触动我们的内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刻意渲染,就是那份真实和真诚,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所以,别忘了,身边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人心。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瞬间,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感动。

1959年,就在咱们国家要庆祝建国10周年那会儿,上海搞了个音乐舞蹈的大聚会。19岁的俞丽拿站了出来,头一回拉响了那个《梁祝》的小提琴曲子,结果一下子火了。观众们掌声跟打雷似的,停都停不下来,俞丽拿一看这情况,干脆又拉了一遍。

俞丽拿是位国内外都很有名的小提琴高手,她拉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那个唱片,卖了三百多万张,还拿过第一届金唱片大奖呢。

1993年的时候,俞丽拿搞了个叫“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的东西。为了能给这个基金拉点资金支持,她可没少碰钉子,受了不少的憋屈和白眼。

李坚是俞丽拿唯一的孩子,他现在住在美国,是个非常有名的钢琴家和乐队指挥。俞丽拿的另一半,李国良,他在上海交响乐团里吹长笛,是个挺出色的演奏家。早年,李坚得过败血症,身体受过不少罪。后来,李国良又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家里的情况就更不容易了。那么,面对这么多生活的波折,俞丽拿自己现在过得咋样呢?

【01】

俞丽拿老家在浙江鄞县姜山镇的新张俞村,她1940年在上海出生,爸妈都是教中学的。她爸是音乐老师,教孩子们唱歌弹琴,而她妈则是教数学的。

爷爷奶奶一共有12个子女,俞丽拿的其中一个婶婶特别会弹钢琴。受这位婶婶的熏陶,俞丽拿从小就开始学钢琴了。

1951年,俞丽拿成功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大门。刚开始的半年里,她专攻钢琴。后来,到了考试的时候,考完一试,有个老师就在教室外头,一个个地仔细瞅着学生们的手掌看。

开学后到了下学期,有的同学要学习拉大提琴,有的呢,则是拉小提琴,还有的会坐到钢琴前。俞丽拿呢,她被分到了拉小提琴的那一组。

后来她才晓得,大提琴手的手掌宽大,手指也粗,而弹钢琴的呢,手得不够宽才行。至于小提琴手,手掌要宽,但手指不能太粗。小提琴组里总共有8位学生,俞丽拿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

1957年的时候,俞丽拿凭借出色的成绩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的管弦系,她在那里拜了窦立勋和谭抒真两位教授为师,开始学习更深入的知识。

这一年,俞丽拿家里遭了大难,她爸被划成了右派,而她妈呢,因为解放前当过老师,就被莫名其妙地扣上了地主的帽子。这事儿对俞丽拿来说,打击可不小,但她心里头一直坚信,她爸妈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人。

老爸给俞丽拿写了封信,里面说:要是我们成了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那就别顾念我们了,直接跟我们撇清关系,我们绝对不会有半句怨言。

俞丽拿在给爸妈的回信里眼含泪光,写道:你们永远是我心里头最爱也最敬重的人。好在啊,我读书的地方氛围挺好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待我如常,我还是像以前那样,性格开朗,活力满满。

刚开学那会儿,俞丽拿和何占豪、丁芷诺这些同学,自己动手搞了个小提琴和民族音乐结合的小团队。

他们重新编排了像《二泉映月》、《步步高》和《旱天雷》这样的独奏与合奏曲,并且常常跑到上海外滩,给市民带去免费的表演。

1959年的时候,因为要庆祝国庆10周年大庆,俞丽拿就被选上去参加上海的音乐舞蹈大汇演了。为了能给这个庆典添彩,何占豪和陈钢两个人一起动手,创作出了那首《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写完一小段曲子后,俞丽拿赶紧拿起小提琴试着拉了一遍。上海音乐学院对《梁祝》这部作品特别上心,民乐系的头儿卫仲乐亲自给俞丽拿出主意,让她学学民乐的演奏手法。

管弦乐系的头儿陈又新和小提琴高手赵志华,给俞丽拿讲解了小提琴的拉法,还教她怎样把小提琴演奏和广东音乐里高胡的滑指技巧混在一起用。

多次排练后,俞丽拿被学校挑中,成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第一次登台的人。

【02】

1959年5月27日,对俞丽拿来说,是个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日子。就在那天,为了庆祝国庆10周年,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了音乐舞蹈大汇演。俞丽拿穿着简单的白衬衫、蓝色裙子,脚踏一双黑皮鞋,手里还拎着她的小提琴。她上台演奏了那首充满深情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最后一个回音慢慢消失后,兰心大戏院里静得出奇,俞丽拿心里咯噔一下,琢磨着自己是不是演得不太好,心里不由得有点发慌。

很快,观众席上传来了如同暴雨般的掌声。大家之前都被那动人的琴声迷住了,竟然一时忘了拍手叫好。在热烈掌声的包围下,俞丽拿连续三次弯腰鞠躬致谢,但观众的掌声却变得更加狂热。

俞丽拿跟指挥交换了个眼神,随后她拎起小提琴,又把《梁祝》拉了一遍。那细腻动听的曲调,让俞丽拿和台下的观众都深受触动,大家眼眶里都泛起了泪光。

俞丽拿因为首次演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而一下子火了。从那以后,《梁祝》就成了她必演的曲子,她陆陆续续演了成千上万次这首曲子。

那时候,周总理常在上海款待外国朋友,每次聚会都会叫上俞丽拿来拉《梁祝》这首曲子。这首曲子就这么成了中西合璧音乐里的头一份儿,是中西方音乐完美融合的榜样。

有一次,俞丽拿演完曲子,总理挺和气地跟她讲:“我感觉《梁祝》这首曲子有点儿长了,你能不能跟那两位作曲家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把它精简一下。”俞丽拿心里忐忑不安,笑着却没敢应声。

俞丽拿感觉《梁祝》这部作品已经挺完善了,要是再改动可能会破坏它原本的整体感觉,所以她就没把总理的建议跟何占豪和陈钢说。

之后,当总理又一次请俞丽拿给外国客人拉《梁祝》这首曲子时,发现她没做任何删减,总理对此表示了赞同。这样一来,俞丽拿心里才算是真正安稳了。

俞丽拿一下子火了之后,文化部就开始她了。到了1960年,上海音乐学院搞了个女子四重奏组,俞丽拿就被选进去当了首席小提琴手。

那一年,德国柏林举办了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大赛,俞丽拿和她的同学们也去参加了,最终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排名第四。

上海音乐学院是个五年制的地方,到了大二那年,俞丽拿谈起了恋爱。她的男朋友叫李国良,同样在上海音乐学院,专业是长笛。

李国良和何占豪是同宿舍的室友,他们一个睡上铺,一个睡下铺,感情特别好。他们俩平时形影不离,关系铁得很。

李国良,来自东北,1932年呱呱坠地,比俞丽拿年长整整8载。1950年春天,4月份那会儿,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公安部队的文工团。到了秋天,也就是同年10月,他又踏上了前往朝鲜的路途,去抗美援朝的前线给战士们带去慰问演出。

1951年的时候,李国良找到了朝鲜的长笛高手金允朋,开始跟他学长笛。到了1952年9月份,李国良结束了在朝鲜的学习,回到了国内,接着就被安排去了解放军第39军的文工团工作。

1957年9月份,李国良获得机会,前往上海音乐学院的管弦专业进行深入学习,那会儿,他和俞丽拿、何占豪成了同窗好友。

【03】

李国良以前当过兵,身材挺拔,模样俊朗,浑身透着股硬朗帅气。俞丽拿一看他就挺有好感。而李国良呢,也特别欣赏俞丽拿的美貌和才能。哥儿几个在宿舍聊起俞丽拿,李国良总是赞不绝口,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

何占豪看李国良对俞丽拿挺有意思的,就去找俞丽拿聊聊,说李国良对她有意思,想跟她处对象。

俞丽拿说:“这事儿说不定能成。”何占豪琢磨了琢磨这句话,感觉她这是用两个“不”说了个“行”。

何占豪把俞丽拿讲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李国良,然后李国良就对俞丽拿展开了追求。

由于是同学,大家常一块儿上课,加上互相看着都挺顺眼,他俩很快就走到了一起,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

李国良为了进修,特地请了假还保留着工资。他慷慨地拿出当月薪水的三分之一,邀请何占豪共享了一顿豪华的冷餐,真心实意地答谢这位“牵线人”。

1959年的时候,李国良因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被上海音乐学院选中,送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去深造。

在捷克那边,有个长笛高手叫鲍莱克,他是李国良的老师。李国良出国留学那会儿,为了省点儿外汇钱,寒暑假都选择留在国外,不怎么回家,而是常给俞丽拿写信。

那时候,俞丽拿已经是大名鼎鼎了,而李国良感觉自己的事业和她比起来还有不小的距离。他心里没底,就在信里坦诚地写道:往后,我还能不能继续守护在你身边,真的没把握啊?

俞丽拿回了信,她说:只要你有那个意愿,我会乐意你一直陪在我身边。

1961年夏天8月份,李国良完成学业回到了祖国。差不多同一时间,俞丽拿也结束了大学生活,留在了上海音乐学院当老师。而李国良呢,他被安排到了上海交响乐团,成了一名长笛手。

1962年的时候,22岁的俞丽拿和30岁的李国良,在上海喜结连理。到了1965年,他们俩唯一的宝贝儿子李坚来到了这个世界。

俞丽拿刚开始当老师那会儿,真的挺不容易,因为那时候没有现成的课本可以用,啥都得靠自己去尝试、去摸索。

学生拉小提琴那会儿,俞丽拿一听,感觉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具体哪儿不对。她解释了半天,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没办法,俞丽拿干脆亲自拉了一遍给学生听。

俞丽拿结束工作后回到家中,还得费心思考怎么改进教学方式,做家务时就显得有些走神。李国良很懂老婆的心思,于是主动帮忙丈母娘照看孩子,还有打理家里的各种杂事。

俞丽想做个好老师,所以她去学了戏曲唱腔,还参考了越剧的音乐元素。她琢磨着,小提琴的上滑音来得快,下滑音拖得慢,可在《梁祝》的曲子里,这些技巧却不直接标出来。

俞丽拿通过不断尝试,慢慢琢磨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从那以后,只要学生小提琴拉得有问题,她都能一针见血地说出毛病所在。

【04】

1966年,那是个特别的年头,《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被扣上了“有害作品”的帽子。上海音乐学院的领头人贺绿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俞丽拿老师也没能幸免。校园里,到处都是关于她的大字报,她频繁地被拉去批斗,连上台演出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那时候,俞丽拿的小宝宝才一岁多点儿,可有些造反派的人非得让李国良跟她离婚。李国良呢,是个老革命,当过兵,一身都是硬骨头,他直接把那些人给训了一顿。但这么一来,他也因为俞丽拿的事儿,在单位里被排挤到边边角角去了。

在那些不容易的日子里,儿子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那时候,学校只上半天课,俞丽拿怕儿子下午出去瞎晃悠,学些不好的东西,就决定在家里教他拉小提琴。她还请来了朋友洪腾,让洪腾教儿子弹钢琴。李坚学了一阵子后,觉得两边兼顾不过来,就决定专心学钢琴了。

1975年的时候,李坚去试了试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那个音乐培训班,他考得挺好,成绩都能排进前三名了。但没想到,在审查个人资料那一步,他没被选上。

俞丽拿她爸被划成了右派,这就导致俞丽拿被扣上了“毒草”制造者的帽子。因为这个原因,李坚失去了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深造的机会。

孩子心里难过,在家里掉眼泪。俞丽拿心疼孩子,怕这事儿在他心里留下阴影,就安排他去学水球。李坚呢,每天都戴着顶帽子,穿着小短裤,跟其他小朋友一块儿在水里练,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天天如此。

1975年9月份的一个日子,李坚在拿刀子削苹果的过程中,左手的食指不小心被划了一道口子。结果那天他下水搞训练,伤口就发炎了,体温一下飙到了39度4,最后发展成了败血症。

败血症这玩意儿特别厉害,别说以前医疗手段不行,就是现在,它的死亡率也还是相当高。

俞丽拿两口子接到医院的来电,立马就往医院奔。医生了解到俞丽拿家就这么一个独苗儿子,心里挺不是滋味。他悄悄把俞丽拿的妈妈拉到旁边,低声说道:你们得有个思想准备啊。

俞母听完那话,立马就晕过去了,医生连忙上前抢救。俞丽呢,她脑子里一片空白,就像傻了一样站在走廊那儿,过好半天,她才哭出声来,那声音又闷又哑,像是憋着劲儿喊出来的。

李坚正在急救室里接受抢救,这边俞丽拿和老公一夜都没合眼,两个人就坐在手术室的大门口。老公的手紧紧攥着她的手,俞丽拿把头靠在了老公李国良的肩膀上,他们俩就这样互相给对方打气。

还好李坚经过紧急救治,情况好转,终于没事了。医生告知说孩子已经没了大碍,俞丽拿和她老公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经过那次差点丢命的惊险经历,李坚仿佛一夜之间成熟了许多。他不再碰水球,而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钢琴的学习中。

1976年那段特殊时期过去后,俞丽拿和她老公的待遇都恢复了,他们就开始全神贯注地教育儿子。

1981年的时候,16岁的李坚一个人跑到法国,进了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到了1985年,他又独自一人跑到美国去进一步提升自己。

以前通讯手段有限,俞丽拿和她儿子都负担不起打国际长途的费用,所以他们通过写信来保持联系。但寄信速度实在太慢了,通常俞丽拿寄出一封信后,得等上整整一个月,才能收到儿子的回信。

俞丽拿和她老公特别想念儿子,心里头空落落的。到了1986年,他们的儿子李坚回国过暑假,还被邀请去东北表演。他想着爸妈,就从教钢琴的老师那儿抱了只小猫崽,打算送给二老作个伴。

俞丽拿另外领养了两只小狗来陪伴家里,她和老公跟这三个小家伙建立了特别深的情谊,就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照顾它们。俞丽拿笑称自己有四个“儿子”,大儿子远赴美国,在柯蒂斯音乐学院钻研钢琴;二儿子则是家里的捕鼠高手;三儿子和四儿子呢,担当起了守护家园的小卫士角色。

1987年那会儿,李坚作为一位钢琴高手,跟中央乐团搭档,跑遍了美国30多个城市开巡演,这一波操作可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吸引了不少。

李坚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完成学业后,选择留在美国继续他的事业,并在那里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组建了家庭。

1995年的时候,李坚回到了他曾经的学府——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开始在那里当老师。俞丽拿和老公特别自豪的一件事,就是他们的儿子已经是全球知名的钢琴大师了。

【05】

俞丽拿这个人,她不光是小提琴拉得好,还是个特别心疼孩子、有责任心的妈妈。在国内,有些小孩家里穷,想学艺术都学不起,挺可惜的。还有些学艺术的小孩,心里头想去国外长长见识、比比赛,可偏偏就是差那么点儿钱。所以啊,1993年的时候,俞丽拿就琢磨着,得搞个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帮帮这些孩子。

俞丽拿单纯地想着,要是能找到100位有钱人,每人贡献一万块,那加起来就是100万了。她计划着把这笔巨款存银行,然后每年用利息来圆孩子们的音乐梦。

但实际操作起来的挑战性,大大超过了俞丽拿的预料。当她尝试去寻求富人的资助时,却遭遇了冷漠对待和误会,甚至有人用刺耳的话语伤害了俞丽拿。

有一次,俞丽拿去找了个有钱人,想让他捐点钱。结果,那位有钱人一直躲着她。俞丽拿就在他的办公室里硬生生坐了三天,愣是一点儿都没打动他。

俞丽拿心怀大公,一门心思扑在推动祖国音乐发展上,慢慢赢得了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后来,有位企业家慷慨解囊,直接向基金会捐赠了10万元善款。

1995年那会儿,李国良就已经退休了。因为身体不太行,他就在家里头休养,没再接什么演出的活儿。

俞丽拿老师一直都没离开过舞台和教学岗位。到了2000年,虽然她已经60岁,但心态依然很年轻。她不仅在上海音乐学院里教课,还到上音附小、附中给学生们上课,此外,她每年都会参与很多演出活动。

她对小提琴情有独钟,一拿起琴来就充满热情。俞丽拿住在闵行区,离上海音乐学院挺远的,所以她在59岁那年决定学开车,到了60岁,她就买了辆车,每天开车上下班。

俞丽拿的膝盖有毛病,爬楼梯特别费劲,老公建议她别再那么拼,但俞丽拿实在是割舍不下小提琴。

2010年的时候,俞丽拿七十岁了,她儿子在遥远的美国。每天忙完回家,她心里头总是空落落的,挺孤单。

李坚特别懂事,看到爸妈年纪越来越大,得有人照看,就决定回国,到上海音乐学院当老师。他和妈妈在同一所学校工作,但平时都各有各的忙。

不过,到了周日,李坚会抽空去探望双亲。2020年的时候,李国良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住进了徐汇区中心医院接受治疗。

为了能让老公更容易去看病,俞丽拿从闵行区搬了出来,在上海音乐学院周边找了个房子租下。她还雇了个保姆,主要负责做饭和送饭。

李国良身体稍有好转,俞丽拿就赶紧把他接到了自己的出租房里。因为他年纪大了,病情却日渐加重,整个人变得特别烦躁。在家里,他老是乱摔东西,还动不动就骂人。

俞丽拿这次对老公特别大方,没怎么计较。到了2022年,她都82岁高龄了,但还在上海音乐学院里教书,同时也在工作室里带着学生。

俞丽拿因为手头的工作实在太多,所以选择每周有四天直接住在工作室里,剩下的三天则用来陪老公。

到了2025年3月份,俞丽拿老人家已经迎来了85岁的生日。她心情挺不错,头发染得黑黝黝的,精神状态特别好,说话也条理分明,整个人看上去比实际岁数要年轻不少。

她现在还是跟年轻时一个样,对小提琴的热情一点都没减。

生活对我下了狠手,但我选择用歌声回应。俞丽拿虽然经历了不少波折,碰到了各种倒霉事,但她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总是乐观向上,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展现出了最美的风采。

0 阅读:1

青史留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