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0万美元卖出,法国以为坑了中国,中国却把鸡肋直升机玩出了花

青史留声 2025-04-19 13:41:18

【引言】

1980年的时候,法国佬一拍大腿,痛快地用7460万美元把“海豚”直升机和它的生产线一股脑儿卖给了咱们中国。在他们看来,这笔交易那是铁定的划算,毕竟技术也不算先进,就当是送个人情,还能捞到一大笔外汇呢。

结果咋样?几十年一眨眼,中国愣是用那“海豚”为基础,鼓捣出了直-9,还变着法子搞出一系列型号,把原本不起眼的玩意儿变成了顶尖货色。法国人都看愣了,直呼:这剧情反转,我压根儿没想过!

【法国人给的不是飞机,是一口“热锅上的水”】

1980年那会儿,在北京,天气还挺冷,可咱们国家的军工行业已经急得不行了。那时候啊,说到中国的直升机领域,那简直就是块没开发的地儿。

直-5这款曾经还算拿得出手的机型,1979年就已经不再生产了。它的老祖宗是1950年代照着苏联米-4仿制的老掉牙家伙,别说让它去战场显威风,连高原上空都飞不上去。技术跟不上,新机型也没跟上,这就是当时中国直升机行业的真实现状。

在这个间隙期,国家正处在经济和国防建设奋力推进的重要时期。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积极寻找发展途径,钻研科学技术,加强彼此间的合作。

结果,咱们面前摆了个棘手问题:要么自己死磕直升机研发,熬个三五年才有个样儿;要么干脆花钱买现成的。可这两条路想想都不划算——自己搞,慢得像蜗牛;买现成的,价格高得吓人;要是租飞机,那不等于直接给人送钱吗?

那时候,一架现成的直升机得花上150万美金。想象一下,要是买200架,那费用就嗖的一下子超过3亿美金了。这还没算上以后得修的钱、换零件的钱呢。说白了,真要买了,那就是不停地往里头砸银子,填不满的坑啊。

就在这紧要关头,法国那边传来新消息:“我们这儿有一款名叫‘海豚’的直升机,性能靠谱,技术已经很成熟,价格还挺实惠。买它的话,技术、设备、培训,我们全包。”

按这个价钱来算,每架飞机附带的技术费用仅仅不到200万美金,比起直接买可是省了30%呢。这样一来,不光是钱花得少了,关键的是,咱们中国能从整机、发动机,到结构设计、材料工艺,全套的技术都学到了手,直接就把三十年的技术差距给补上了。

法国人压根儿没想到,中国人玩转“拿来主义”竟然这么高手。他们原本以为,卖出去的是些老旧货色,就像是没人要的二手货,或是即将冷却的残羹冷炙。可谁曾想,这些玩意儿一到中国人手里,不光被重新加热得滚烫,还变着法儿地搞出了新口味。

复制任务马上进行。

沈阳飞机制造厂带头行动,组织了上百名技术精英前往法国深造,他们学成归来时,带回了全套的技术设计图和详细的制造步骤流程。

1981年,咱们国家自己造的第一架仿制飞机样机终于搞出来了。打那以后,军工方面的技术人员就没日没夜地忙活,一直在改进。他们仔细检查每一道工序,连最小的铆钉、每块复合材料结构都不放过,一遍又一遍地测试,确保万无一失。

没多久,中国自家的“直-9”就闪亮登场了。这可不是简单模仿“海豚”来的,而是在“海豚”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打仗的实际需要,全新打造的一款飞机。它保留了“海豚”那种安静、小巧的特点,但里面的发动机、电路、飞行控制这些关键部分,全都是咱们自己研发的,真正做到了国产。

【技术变阵,直-9在“海陆空”多点开花】

1987年的时候,广州军区搞了一次大型的跨海军演,代号挺有意思,叫“南风1号”。这可是咱们国家头一回在南海那边,让直升机和登陆舰一块儿配合打仗的演习。

那时候我参与演出的其实是直-9的早期海军舰载试验版本。这架直升机能从军舰上直接垂直飞起来,既能装士兵,又能运弹药,还能空中投送补给。登陆的部队看了都惊叹不已,指挥官也是头一回觉得,咱们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多功能战术直升机了。

直-9舰载型的诞生,其实是从1986年开始对“海豚”原有设计进行大改版的成果。得说清楚,原来的“海豚”在民用市场上还挺受欢迎,但它压根就不是为了海上打仗造的。像什么抗风能力不够强、防腐蚀做得不好、跟雷达系统配合不起来,这些问题都得靠咱们中国自己动手重新搞定。

技术小组把精力全放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给直-9来了个全身大改造:桨叶换上了更结实的高强度复合材料,尾桨也改成了不容易被发现的隐身款,电力系统则拆成了好几个模块方便维修。另外,还特别加强了防腐处理和起降时的稳定性,让它更适合在军舰上用。

经过多次海上测试以及在不同平台上的实际应用验证,到了1989年,直-9C型号最终确定并开始批量生产,正式加入海军装备序列。

这时候,空军和陆军也都行动起来,不甘落后。中国军队开始研究不同兵种如何协同作战,特别是直升机在各种场合的应用——比如去森林里灭火、在山区里巡逻、给边境部队送物资,还有在夜里进行侦察等任务,这些都被考虑进了直-9直升机的改进计划里。

1992年,哈尔滨那边搞出了一款直-9W战斗版直升机,上面装了固定的机枪和火箭发射器,还加了夜视设备和瞄准装置,主要用来在低空跟着飞行编队,还能给地面部队提供火力帮忙。也是在那一年,成都军区在高原上试了试这款直-9W,结果它在3500多米高的地方也能满载飞行,没问题。这下可解决了以前苏联产的直升机到了高原上动力不足、不够灵活的老大难问题。

另外,所有这些变化,几乎都是基于最初那个“海豚”设计逐步发展出来的。法国的那个“单一型号”,到了咱们中国技术工人的手里,就被拆解、重新搭配、然后再整合,最终变成了直-9系列里的“变形高手”。

到了1995年那会儿,中国已经能够自己生产直升机的所有零件了,发动机国产部分达到了60%,飞行控制系统更是百分之百自主研发。直-9系列直升机开始给外国军队展示它的实力,还在东南亚市场上拿到了第一批想要购买的订单。

法国佬这时才恍然大悟,他们当年出手的可不是一堆破烂“老铁壳”,而是一个涵盖了未来十年技术的高科技体系。而这个体系,到了咱们中国手里,摇身一变成了“航空战车”的制造工厂。

【从“海豚”到“鲨鱼群”,中国直升机制造迈入“新战国”】

到了21世纪后,直-9迎来了它的第二次大改造。2003年,咱们国家搞了个“飞鲨计划”,就是拿直-9当基础,想造个新的、能干很多活的战术飞机,给它起了个名字“Z-9G”。这个新飞机啊,装上了最新的雷达、用复合材料做的旋翼,还有咱们自己造的数字航空电子控制系统,整个儿就是照着第四代直升机的标准去弄的。

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会儿,直-9直升机是头一批飞进震中映秀镇的空中救援力量。它翻山越岭,在低空稳稳悬停,准确地把救援物资投送到位。在那72小时救人的关键时间里,直-9总共飞了264趟,运送了1780名伤员出去。它的灵活性、干任务的本事,还有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能力,都在这次救援中得到了真刀真枪的考验。

2010年的时候,中国对外说直-9系列的直升机已经造了超过600架,在亚洲,它是造得最多的中型、能干多种活儿的直升机家族。

更关键的是,基于之前的那些技术积累和平台改良,中国紧接着又搞出了“直-19”这款武装侦察直升机,还有“直-20”中型运输直升机。这样一来,咱们算是真正有了自己的直升机“家族式战斗系统”,全都是土生土长的国产货。

法国原本打算靠着技术出口来“赚外快过冬”,结果没料到中国来了个“全年无休的反击”。那边法国的海豚直升机还在海外执行巡逻、接待任务,这边中国的新型直升机就已经在各种战场上、演习中以及救援一线大展身手了。

法国人对这笔交易做了个总结,说白了就是:本以为出手的是只海豚,哪成想人家那边愣是养大了一群鲨鱼。

这条路实现技术超越,没抄近道,也没等奇迹,全凭一股子扎扎实实干活的韧劲儿,还有“自己动手、咬牙拼搏”的军工精神。就是当年那不起眼儿的7460万美元投资,撑起了现在“战机翱翔”的新纪元。

法国“海豚”直升机揭秘在航空领域,法国的“海豚”直升机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款直升机的一些基本知识。“海豚”直升机,那可是法国航空工业的骄傲。它的性能出色,用途广泛,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这款直升机设计得相当精巧,飞行起来既稳定又灵活,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大展身手。说到“海豚”直升机的特点,那可真不少。它的起降距离超短,对场地要求不严,这就让它能在很多狭小或者条件不好的地方执行任务。而且,它的载荷能力也相当不错,能搭载不少人员和物资。再加上优秀的悬停性能,让它在进行救援、侦查等任务时更加得心应手。当然啦,“海豚”直升机可不是光有好看的外表和出色的性能那么简单。它的安全性也是一流的,各种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和防护措施,都能确保飞行员和乘客的安全。这也是它能在航空领域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之一。总的来说,“海豚”直升机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广泛的用途以及卓越的安全性,赢得了全球用户的青睐。无论是在救援、运输还是侦查等领域,它都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成为航空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说说“海豚”直升机的引进这事儿兵工科技杂志社那边发了个消息,说的是2023年6月16日关于引进“海豚”直升机的事儿。这事儿挺重要的,毕竟“海豚”直升机性能不错,在很多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引进它,肯定是为了提升我们的航空实力,让军队和民用领域都能得到更好的支持。具体的引进细节和计划,估计还得等后续的消息。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值得的进展,毕竟“海豚”直升机可是个好东西,引进它肯定没错。我们期待着看到“海豚”直升机在国内的精彩表现,也希望它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帮助。

聊聊中国直升机进化路:直-5到直-20,哪个国家助力最大?看看中国直升机的成长历程,从直-5一路走到直-20,你可能会好奇,哪个国家对中国直升机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毕竟,直升机的研发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技术、经验和创新的不断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外部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么,在众多与中国有过直升机技术交流的国家里,哪一个的贡献最为突出呢?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不过,无论答案是哪个国家,我们都得承认,中国直升机的发展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与学习。现在,直-20已经成功服役,标志着中国直升机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望过去,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和启发的国家,无疑在中国直升机的成长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 阅读:32

青史留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