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的格局打开了!

童童吃心 2025-04-03 12:32:38

中国的川菜馆子千千万,有一家特立独行,那就是北京的1996主厨餐厅,它完全是主人自己的个人理想,去年冬天我偶尔吃了一次,念念不忘,今年春天有了回响,来试新菜。

开场的食材展示就看得人心花怒放,春天的蔬菜都掐着尖儿来,新生的雷笋仔姜一并水嫩,磨盘椒、柿子椒明艳光亮似彩灯,刚采摘的丑柑是四川的不知火呀!

开场一道烧椒松叶蟹,清鲜不辣,配上轻烘过的牛油果,油脂感略微释出,口感更融合。

大刀云耳做得也太美了!猪耳朵的胶原蛋白和软骨流线型交织,晶莹粉嫩,片得特别薄,近乎半透明,淋上蒜泥红油,卷起香椿木耳,细细簌簌的,脆韧弹,又香口。

峨眉山的蕨菜,长在山野林间,紫衣绿芯,嫩茎连卷,每年就吃这二十多天,滑润多汁,特别配了油渍大蒜,令蒜味更温和,跟刚才生猛的蒜泥形成细微反差。

一道美名“东坡春盘”,聚集了甜笋、扇贝、蛏子和鸡丝,寓意春天的各种鲜甜,红薯丝炸过再烤,脆脆的串连整盘。

淋上芝麻红油拌开,是独家升级版春日限定鸡丝凉面!

伴着春雷破土而出的雷笋,修长纤细,笋节也密,脆嫩极了,更妙是加了香椿芽,香气袭人!我好奇怎么这么香?原来窍坎是香椿要现焯、温拌,最大程度激发它的香气。

鸡豆花是老朋友了,这里功夫到家,鸡胸肉刀背捶蓉,轻柔云团一朵,清汤用老鸡火腿干贝来吊,足七个小时加三次扫汤,醇鲜中有一丝海味的甜鲜,还微微黏唇。

江团狮子头,鱼肉斩得有颗粒感,吃起来疏松软嫩,又加蟹肉增鲜马蹄脆,一叶藿香浸到汤汁里散香,一抹青柠吃完原味再加,平添清新跳跃的果酸。

干烧大虾,用的不是普通的虾,而选到南海的斑节虾,个头更大,肉质更弹。

上海人做干烧放酒酿,是甜口的,这里做成咸口,更多蒜香,汁儿淋得豪迈大气,衬托虾肉壮实紧致。

川菜里经典的樟茶鸭跟北京烤鸭相结合,有了眼前这道创新菜,既有樟树茶香缭绕,又有鸭皮肥润酥脆,传统烤鸭蘸白砂糖,这里换成不知火做的果酱,是四川柑橘独有的甜香。

有心配上桐木关红茶,借正山小种的烟熏感来呼应盘中的木香、花香、茶香,令餐桌环绕典雅的东方意趣。

四川人吃翘壳鱼,要么黑龙滩,要么白龙湖,这里竟然是来自黑龙江兴凯湖,中俄边界上的东亚最大淡水湖,早春凿冰捕获,鲜活运到北京——感慨到底是京城的餐厅,不拘泥于一时一地,而是天南海北地找好食材,为我所用。

四到六年的大鱼,只取最肥的中段,白腴又细腻,配萝卜干、酸笋、水豆豉鲜而不咸,惊喜一方茄肉,厚实着吸饱了鱼汁,又含着自身的软甜。

鱼香肉丝,这里做得更精进:一是切丝比平常细,不像筷头像牙签,二是额外加牛肝菌,多一层饱满的鲜,三是自酿的鱼香酱,酸甜鲜辣搞平衡,最后急火短炒,散籽亮油,菜籽油敢于宽,拿来拌饭,连下三碗。

不久前去成都,我斗胆写《川菜的没落是从藿香鲫鱼不香开始的》,今日北京,得以正名:藿香不但香,而且甜,鲫鱼不但鲜,而且野!

密云水库的鲫鱼,肉质细腻紧实,泡豇豆、泡海椒、豆瓣酱亮油抱汁,出锅撒一把新鲜藿香,野厨子路数没有摆盘,只有赶紧趁热吃的欢跃,鱼刺多又细小,大家埋着头吃,一屋子悄无声息。

热烈过后是清淡,白油菜薹跟鸡血旺一起烧,新鲜蔬菜易得,热气鸡血不易,能在北京吃到,是福气,更是服气。

一道小巧的水饺,竟然是梨馅儿的,跟猪肉六四开,透露清甜汁水,不再放甜复制酱油,全然是红油的麻辣香,据说这配方是主厨的童年回忆,只是南方的秋梨换作北国玉露香梨。

甜品燕窝冰粉,带着手搓的细致气泡,红糖浓稠,还有沙沙的复古质感;红豆栗子馅儿的豆包,咬开来满是香甜颗粒感,怎么还有一丝橙香?原来是把不知火的橙皮揉进了面团,首尾呼应了!

此时我的眼前仿佛重现了开场时那盘食材,回忆起来清晰记得每一样的滋味、做法和口感,香椿的霸气、藿香的温柔、笋的娇嫩和圆茄的鲜甜都一一在脑海中浮现……对食材的尊重是烹饪的至高境界。

餐后一道碧潭飘雪,服务员提银壶快出水,特意沿杯壁注入,只见青绿条索沉底、白花瓣浮着打旋儿,真好似“碧潭飘雪”。

茶焖一会儿揭盖,茉莉香气扑鼻,就这样,在北京的春光里回味着川蜀风情,感慨我们吃了这么多的川菜,眼下这一顿,格局打开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