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作为清朝钦差大臣,爱新觉罗·耆英在中英《南京条约》上签字。之后,他又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与法国、美国签订《黄埔条约》、《望厦条约》。道光皇帝对耆英的“抚夷”工作非常满意,御赐牌匾予以奖励。然而,到了1858年,这位清朝的“外事通”却被咸丰帝下旨赐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签订条约
耆英出身宗室,隶属于满洲正蓝旗,他的先祖名叫穆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二弟,父亲禄康在嘉庆年间担任东阁大学士。靠着祖上的恩荫,耆英没有参加科举,直接就做官了,“以荫生授宗人府主事,迁理事官”。之后,耆英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在道光初年就已经做到了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以及礼部尚书的高位。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像耆英这样的历史人物,可能不会被后人记起。1842年3月,由于清军不断战败,清朝产生了议和的想法,于是道光帝任命耆英为钦差大臣,“督办浙江洋务”。之后,英国军舰开到了南京附近,以武力进行恫吓。在这种情况下,耆英作为清朝的代表,与英国的璞鼎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二、从事夷务
英国人虽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但是清朝依然没有设立相应的对外机构,而道光帝认为参与签约的耆英“精通夷务”,于是将对外事宜完全交给了他来处理。接着,耆英又与英国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在担任两广总督后,耆英又与法国、美国签约,“比利时、丹麦等国请通商,命体察约束”。
别看耆英签订了这么多的条约,但他对外交根本一窍不通,依然以清朝官场上的方式,来处理这些事情。当时,英国不断要求进入广州城,结果遭到了民众的反对。面对英国一再提出的入城要求,耆英“谩许两年后践约”,但实际上他没有及时将这件事上奏皇帝,也没有想要妥善处理此事,这就为他后来的结局埋下了祸根。
三、被赐自尽
在耆英的请求下,他被道光帝召回朝中任职,“管理礼部、兵部,兼都统”。不过好景不长,在道光帝驾崩后,年轻的咸丰帝继承皇位,他对耆英非常厌恶,认为“耆英显而易见,贻害国家,其罪则一”,于是将其贬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北上,直抵天津城下。朝中的一些大臣认为耆英熟悉洋务,就推荐他与英法联军谈判。
耆英也认为这是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自陈原力任其难”。然而,英法联军在攻占广州后,从官方的档案资料中发现了耆英的章奏,“多掩饰不实”,因此对他非常厌恶,拒绝见耆英。而耆英也没有等待皇帝的旨意,径直返回北京。至此,耆英“欺谩之迹益彰”,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弹劾。咸丰帝在盛怒之下,颁布旨意,赐耆英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