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经济指标中,GDP(地区生产总值)是一系列经济活动转化出的宏观经济成果,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体量。
在山东省,淄博市的经济体量是何“段位”?
若在10年前,淄博市完全可以用“稳居全省前五名”来形容,而在现阶段,“全省中游”、“位次下滑”反而成了淄博的遭遇。
以2024年前三季度的GDP情况为例,淄博市3594.1亿元的体量只能位列第8位,而菏泽则力压淄博升至第7位。从全省前5位到如今的第8位,淄博的表现不免令人惋惜。

在惋惜之余,不少淄博网友同样希望淄博能实现进位,虽说跻身全省前三并不现实,但重新回前五就是巨大的成功。
在主观意愿上,淄博市的经济体量能重返前五位固然是好事,毕竟基础、底蕴还在,但从现阶段的客观情况来看淄博市着实面临着不小的难度。
经济体量重回山东省前五位,淄博市面临的难度有多大?
一、人口数量在全省16市中相对太少
人口是进行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最根本前提,假如一个地区拥有相对庞大的人口数量,即使当地纳入GDP统计范围的产业规模相对不大,那起码经济体量也不会相对太低,无非是人均指标会被严重拉低。
在山东省,淄博市467.4万的常住人口数量只能位列第11位,在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均算不上人口大市。反观省内经济体量高于淄博的成员,人口数量均多于淄博,例如潍坊多达936.95万人、力压淄博的菏泽拥有863.55万、而全省人口第一大市临沂更是拥有1094.38万。
假如淄博市也是一座常住人口超600万甚至800万的地级市,即便是产业结构与现在相同,其GDP基本不会第于全省第5位。

二、淄博市并非山东省的政策高地
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因素有多个,区位、交通、自然资源、政策等皆在其中。但在这些因素中,要论谁的推动作用最大,那么“政策”是毫无异议的答案。
放眼全国,为什么大多数省会城市的发展势头明显加速?正因为“强省会”政策功不可没。
在山东,淄博是政策高地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山东,“济青双核”和强省会战略决定了济南、青岛在省内的地位,再结合全国范围内的政策资源、资金、人口乃至人才加速流向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等“高配”城市的现状来看,山东重点打造济南的“强省会”模式、“济青双核”更不会轻易改变。
若淄博要在人口数量较少的基础上重返全省前五,来自政策上的支持不可或缺,只有政策给了,各种资金、产业、用地指标才有机会进入淄博市。

三、因转型升级等原因,传统优势产业规模缩水,驱动力大减,新布局产业难以短期内“填补空缺”
要论淄博的优势产业有哪些,那么化工、建材、冶金、纺织、机电、医药等是公认的答案。尤其是化工、冶金、建材因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所以更容易形成庞大的规模与集群。
而在过去几年中,产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等原因在全省实施,而传统工业规模庞大的淄博自然成了“失血”严重的地区。
优势产业被限制,行业自身受影响的同时也对相关配套行业和提供服务的行业出现不利影响。
在转型方面,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是淄博的重点布局方向,其中电子信息、新能源在淄博更是没有深厚的基础,所以相关企业的招引、行业的配套服务的聚集颇具难度。
放眼全国范围而言,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同样是绝大多数地区在竞争的“热门赛道”,培育龙头企业、招引链主企业、聚集配套企业等措施进行得如火如荼。

在这种激烈的形势下,淄博要想将近几年布局的新兴产业做成千亿级规模、填补转型空缺等等并非两三年就可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