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九个总督的故事,像是一场荒诞剧,有人修史,有人复辟,有人逃跑,有人殉国,真是乱糟糟的一团。这些大人物的结局,让人觉得历史真是个捉弄人的老顽童。
赵尔巽这个人挺有意思,当总督的时候威风凛凛,被结果朝廷一倒台,他就变成了个写书的。他拒绝了袁世凯的官职邀请,说一臣不事二主起来挺有骨气的。但是转头就去编《清史稿》了,这算不算是变相地继续效忠清朝呢?他整天念可亡,史不可像是在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不过话说回来,编史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赵尔巽可能觉得,既然当不成大官了,那就当个文化人吧。他可能觉得,写历史比做官更有意义,至少能给后人留下点东西。但是,他真的能客观地记录历史吗?毕竟他自己就是清朝的一部分,会不会美化一些事情呢?
赵尔巽临死前还在速刊《清史稿种执着劲儿还真是让人佩服。但是,他花了这么多精力编的史书,现在又有多少人看呢?可能大部分人只记得他是个总督,根本不知道他还是个史学家。这就是历史的无情之处吧,你以为自己在做大事,结果可能就是个注脚。
说起来,赵尔巽这种转型还挺有意思的。从一个权力中心到一个学术圈,这种角色转换应该挺不容易的。他是怎么适应的呢?是不是每天都怀念自己当总督的日子?或者他觉得编史书更有成就感?这些问题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赵尔巽的故事让人想到,人生的转折点有时候来得真快。昨天还是呼风唤雨的大官,今天就成了伏案疾书的学者。这种巨大的落差,不知道他是怎么调整心态的。可能在编史的过程中,他也在反思自己的人生吧。
总的来说,赵尔巽的选择还算体面。至少他没有像有些人那样变节投敌,而是选择了一种相对低调的方式来延续自己的价值。虽然编史可能不如当官威风,但至少能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这可能就是他的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实现吧。
张镇芳这个人真是有意思,明明是袁世凯的表弟,本来可以躺赢的,结果非要搞些花样。他好像总是站错队,1917年跟着张勋复辟,1937年又去当汉奸。这人是不是有点太会见风使舵了?或者说,他是不是对形势判断特别不准?
说起来,张镇芳的经历真是跌宕起伏。从清朝的总督到民国的官员,再到日本占领时期的傀儡,这种转变速度简直让人眼花缭乱。他是怎么在这么多次政权更迭中生存下来的呢?难道他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吗?还是说,他就是特别会钻营?
不过,张镇芳最后的结局还是挺惨的,死在了北平的监狱里。这可能就是所多行不义必自吧。他可能以为自己很聪明,能够在各种势力之间周旋,但最后还是栽了跟头。这是不是说明,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想要左右逢源其实是很难的?
张镇芳的故事让人想到,有些人为了生存或者利益,可以不断地改变立场。但是这样做真的值得吗?他每次改换门庭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是觉得理所当然,还是也有些愧疚?这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天津劝业场的老账房先生说张镇芳旗比翻账本还快说得真是形象。但是,频繁地更换立场,最后可能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站在哪一边了。张镇芳的悲剧可能就在于此,他太想适应每一个时代,结果反而被时代无情地抛弃了。
总的来说,张镇芳的人生轨迹就像是一部荒诞剧。他可能以为自己很聪明,能够在乱世中左右逢源,但最后却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这或许就是历史给我们的警示:在大是大非面前,投机取巧往往是行不通的。
张勋这个人真是有意思,明明朝代都换了,他还死守着那根辫子不放。说他辫这外号起得还真贴切。他那5000徐州,可断,辫不可口号,听起来像是在演某种古装剧。不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这种坚持还真有点可爱。
说起来,张勋的倔强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1917年他率军入京复辟失败后,躲进荷兰使馆还不忘扎辫子,这执着劲儿简直了。他是不是觉得,只要辫子还在,大清就还在?或者说,对他来说,辫子已经不仅仅是发型,而是一种信仰了?
张勋在天津的公馆里供奉溥仪照片,这举动还真是让人感慨。他是真的忠心耿耿,还是已经把对清朝的忠诚当成了一种习惯?可能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了。他临终前念对得起列祖列这话听起来既悲壮又有点可笑。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张勋的坚持也挺令人敬佩的。在那个人人都在改换门庭的年代,他却始终如一。虽然他的坚持看起来有点愚蠢,但至少他是真诚的。这种真诚,在那个乱世中可能反而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张勋的故事让人想到,有时候人的执着可能会变成一种固执。他可能觉得自己在坚守某种价值,但在别人眼里却可能是在做无谓的挣扎。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可能特别普遍。
总的来说,张勋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辫子,他的忠诚,他的倔强,都成了那个即将消逝的旧时代的象征。虽然他最终失败了,但他的故事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这就是他的辫子最终想要传达的信息吧。
瑞澂这个人真是有意思,他的逃跑技能简直是满级的。武昌起义一响,他就开始了他24小时千里逃这速度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从凿墙逃出督府,到躲进楚豫舰,再到逃往上海,最后转进日本,这一系列操作简直比动作片还精彩。
说起来,瑞澂的逃跑路线还真是规划得挺好的。他是不是平时就做好了逃跑的准备?或者说,他是不是有什么特殊逃跑秘种在危急时刻的应变能力,还真是让人佩服。不过,作为一个总督,他的首要任务难道不是镇压叛乱吗?怎么一听到枪响就跑了?
瑞澂的逃跑速度快到连清廷都看不下去了,直接把他的职务给削了。这下好了,本来是高高在上的总督,结果因为跑得太快变成了平民。他在上海当寓公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后悔自己跑得太快了?或者说,他是不是觉得保住性命比保住官职更重要?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瑞澂的选择可能也不无道理。在那个乱世中,保命可能比保官更重要。他可能觉得,只要活着,就还有机会。虽然他的行为看起来很怂,但至少他活下来了,不是吗?
瑞澂的故事让人想到,在危急关头,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有人选择殉国,有人选择反抗,而瑞澂选择了逃跑。这种选择可能会被人嘲笑,但谁又能说这种选择就一定是错的呢?毕竟,活着才有可能改变些什么。
总的来说,瑞澂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喜剧。他的逃跑技能可能是他最大的才能,虽然这个才能让他失去了官职,但也保住了性命。革命党人给他的谢尔当年逃得快,省我今日费子说得还真是又讽刺又有点幽默。
赵尔丰这个人真是有意思,被人赵屠户外号听起来就不太友好。他在四川的所作所为,看来是把老百姓得罪得不轻。保路运动的时候被这名声可真是臭大街了。不过,他倒是挺会演戏的,武昌起义后假意交权,暗地里却在调兵遣将,这操作还挺有两面派的味道。
说起来,赵尔丰的结局还真是惨烈。被尹昌衡拖到皇城坝公审,连中三枪毙命,这场面想想就觉得血腥。他是不是到死都没想到,自己会落得这么个下场?或者说,他是不是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朝廷,死得其所?这些问题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赵尔丰的头颅被挂在城头三日,这种处置方式还真是够狠的。成都百姓对他的恨意可见一斑。青羊宫茶馆里的评书段赵尔丰的头,灯笼红说得还真是形象。不过,这种幸灾乐祸的态度,是不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呢?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赵尔丰的结局也挺让人唏嘘的。他可能觉得自己是在尽忠职守,但在老百姓眼里却是个暴君。这种认知的差距,可能就是导致他悲剧的原因之一。他可能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老百姓会这么恨他。
赵尔丰的故事让人想到,权力有时候会让人迷失。他可能以为自己在为朝廷效力,但实际上却把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这种权力的异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可能特别普遍。
总的来说,赵尔丰的一生就像是一个警示。他的结局告诉我们,滥用权力终究会受到惩罚。虽然他的下场很惨,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他的故事,或许能给后人一些启示吧。
山西巡抚,何罪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