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3年中国元首,收复了180万平方公里,临死时大喊“寸土不让”

符浩淼 2025-02-25 16:57:18

徐世昌这人挺有意思的,当过大总统还收回了不少地盘,可惜现在没多少人记得他了。他跟袁世凯的关系也是一波三折,从好哥们到后来闹掰,真是世事难料啊。

徐世昌小时候家里穷,但他妈不惜典当家当也要给他请老师。这孩子从小就聪明,17岁就因为字写得好在县衙当了文案。后来他18岁的时候又当上了知府的助理,负责写信和管账目,这活儿虽然不起眼但让他认识了不少人。等到他24岁那年,他在准宁县当知事的助手,机缘巧合认识了袁世凯。袁世凯第一次见他就觉得这小子不简单,虽然穿得破破烂烂的但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一看就是个有本事的。袁世凯当时就夸他是才个人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

徐世昌和他弟弟因为家里穷,本来没钱去应天府参加乡试。袁世凯知道后二话不说就给了他们200两银子当盘缠。有了这笔钱,兄弟俩才得以成行,最后还双双考中了。徐世昌对袁世凯的这份恩情一直记在心里,这也为他们后来的合作打下了基础。4年后徐世昌又考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又升为编修。虽然编修只是个七品小官,工资也不高,但徐世昌并不在乎这些。他明白在京城当官能接触到上层人物,所以选择留在京城发展。

徐世昌在翰林院一干就是9年,这9年里他从来没有干过那些能捞油水的差事,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到了第10年,也就是1897年,他的人生迎来了转折点。那年袁世凯开始发达了,被李鸿章推荐去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袁世凯学德国人的样子,组建了一支将近7000新建他想找些人才来帮他管理这支新军。袁世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徐世昌,他亲自跑到北京去见光绪皇帝,请求把徐世昌调到天津来。最后徐世昌真的被派去天津当了新式陆军的负责人,那时候他已经42岁了。

徐世昌在小站待了两年,不仅帮袁世凯处理各种琐事,还在出谋划策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成了袁世凯最信任的智囊和助手。徐世昌和袁世凯一个擅长文,一个擅长武,再加上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人的帮助,他们在小站练兵两年就创造了奇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了,谭嗣同戊戌六杀。之后,徐世昌和袁世凯就离开小站,回翰林院工作去了。这次回来后,徐世昌因为和袁世凯关系好,官运亨通,从一个穷翰林很快就升到了军机大臣、尚书、总督这些高位。

徐世昌被人称个外号挺有意思的。说他像狐狸,是因为他在政治上很狡猾,善于周旋;说他是水晶的,是因为他虽然圆滑但还是有原则的,不是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正是这种既圆滑又有原则的性格,让他能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被各方接受,最后当上了大总统。徐世昌对袁世凯的态度变化也很能说明问题。他们本来是好朋友,但当袁世凯要称帝的时候,徐世昌就站出来反对了。这说明徐世昌虽然重视私人感情,但更看重国家利益。他能在个人情谊和国家利益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一个政治家应该有的素质。

徐世昌当大总统的时候,成功收回了外蒙古和唐努乌梁海这两块失地,总共有180万平方公里。这件事挺了不起的,说明徐世昌很会抓住机会。当时苏联刚刚发生十月革命,国内局势很乱,徐世昌看准时机就派兵把这两块地方收回来了。这告诉我们,在国际关系中,有时候抓住机会比单纯靠武力更重要。徐世昌虽然是个文人,但他在政治上的成功证明,在动荡的年代,文化修养和政治智慧的结合可能比单纯的武力更有用。

徐世昌是个有文化的人,他不仅会治国,还会写字画画。他一生编了30多本书,在书画艺术方面也很有成就。这种文人从政的模式,其实是中国传统政治中很常见的。徐世昌当大总统的时偃武张,就是想少打仗多搞文化建设。这种想法体现了传统文人的理想,他们总是希望能用文化来治理国家,而不是靠武力。但是在当时军阀割据的环境下,这种想法显然很难实现。徐世昌虽然有这样的理想,但最后还是没能阻止军阀混战的局面。

有一件事挺能说明徐世昌的心态,就是他当大总统之前还特意去见了溥仪,问溥仪他能不能当这个大总统。这件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知道要建立新的共和制度,但另一方面又对旧的帝制还有些留恋。徐世昌虽然已经是民国的大总统了,但还是觉得要得到前朝皇帝的认可。这种矛盾的心态其实在当时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都能看到,他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常常感到困惑和不安。

徐世昌虽然身处乱世,但他身上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气质。他喜欢写字画画,这些艺术活动可能是他在政治斗争中保持心灵平静的方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够保持这种文人气质其实挺不容易的。很多人为了生存或者权力,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文化修养,但徐世昌没有这样做。他一直坚持创作,甚至在退隐后还以书画自娱。这种坚持显示了他内心的强大,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想。

徐世昌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也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这种坚持不仅能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也能在乱世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徐世昌虽然没能改变那个时代的大局势,但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文人的担当。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和文化上的造诣,共同塑造了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历史人物形象。

回顾徐世昌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很多重大事件。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他都亲身参与其中。这样的经历让他对中国的国情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位时期虽然短暂,但却做出了收复失地的重大贡献。这件事在当时可能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增加了中国的领土,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国家的尊严。

可惜的是,徐世昌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现在却很少有人记得。这可能是因为他所处的年代太过动荡,很多事情都被更大的历史浪潮所掩盖。也可能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文人政治家,不像那些军阀那样有戏剧性的人生经历。但无论如何,徐世昌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思考。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乱世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原则,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徐世昌在1939年去世的时候,还中华国土,寸土不可丢啊!国内应团结一致,方可挽救民族危机!挺让人感动的。都到临终的时候了,他想的还是国家的事。这句话其实概括了徐世昌一生的两个主要关注点:一个是国土完整,一个是国内团结。他当大总统的时候收复失地,就是为了国土完整;试图调和南北,就是为了国内团结。虽然他的努力没能完全实现,但这种为国为民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尊重。

徐世昌的这句遗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他们眼看着国家一步步陷入危机,却又无力改变局面,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无奈。徐世昌虽然当过大总统,但到了晚年也只能用这样的遗言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这种无力感其实是很多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个人的力量往往显得太过渺小。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