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26日,侵华第十一军司令冈村宁次,集结重兵,在军舰、大炮和飞机的配合下攻入江西九江市区,站在山下遥望庐山,居然兴致勃勃地画了一张庐山写生,还狂称几天之内要拿下庐山。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在庐山“恭候”他的,并不是庐山的旖旎风光,美丽景色,而是当时的三个人率领的三千队伍,使冈村宁次多次面对眼前却无法攀登的庐山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悲凉感叹!
这时,守在庐山的三名指挥官,分别是江西游击总部副总指挥兼庐山守军总指挥杨遇春、江西省保安第3团团长邓子超,江西保安11团团长胡家位。三人率领3000人马,凭借庐山的险要地势,构筑工事,与日寇展开了一场气贯长虹的庐山保卫战。
三千官兵,在三位将军的领导下,各个路口要道构筑工事,屯集石块,誓与日寇决一死战。仙人洞旁的九十九盘古道上,至今还保存着一座碉堡,此碉堡位置极佳,高度适中,既能全方位扼制登山要道,敌人炮火又难以击中;射击孔计算精确,火力搭配天衣无缝,显示出了很高的军事建筑才能。
三千庐山守军,在激烈的战斗中,战士们同仇敌忾,视死如归。一名战士在敌军尸体上收集弹药时,被装死的鬼子炸伤,他阻止了战友们冒着日军的炮火来救护自己。当再次进攻的日军走近他身旁时,猛然拉响手雷,与数名日兵同归于尽。
为了有利于长期坚守,避免加剧粮食等各种物资供应的困难,守军组织力量将暂避山上的3万多难民趁隙突围送下山,然后将剩下的几千山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卫庐社”。
广大庐山老百姓的坚定支持,为守军提供了后勤保障。山上还住着200多外国侨民,他们也积极支援守军,捐出急需的药品、衣物和棉被,帮助医治伤员。
他们不仅是守,在四面日军包围下,经常主动下山神出鬼没袭击日军,他们进入日寇的驻地,在黑暗中摸着穿上衣的人就是一刀,很多鬼子刚从睡梦中惊醒就已身首异处。敢死队员们杀得性起,直到天色微明才撤离战场,返回山上。
随着庐山周边地区相继沦陷,庐山被日军团团包围,成为一个“孤岛”。尽管庐山守军成为孤军,但两团官兵斗志旺盛,抱定牺牲一切的决心,誓死保卫庐山。但在凄风冷雨中,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数千官兵身无御寒衣,忍饥受冻,一次次挫败攻山日军,给敌人以巨大杀伤。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战斗意志和实力。
庐山这座嵌入敌群中的堡垒让日寇如鲠在喉,无法安宁。冈村宁次调来两个旅团的兵力,气急败坏的日军加强了对山上的进攻,不断出动飞机轰炸守军阵地和居民区。企图尽快拿下庐山,日军加强了攻势,庐山守军牺牲重大,兵员锐减却依旧岿然不动。日军强攻了十几天,同样死伤惨重,也只占领了半山腰的部分阵地,却始终无法攻打到山顶。
庐山官兵在残酷的战斗中,生死关头依然从容乐观,如今在庐山松林路附近依然可以看到“月照松林”和“山叠千重”等石刻就是他们当年在战斗之遐留下的遗迹。
今日小天池
日寇见硬攻伤亡多也不能奏效,设法花钱收买了山下的一个猎户,4月18号凌晨,这个可耻的汉奸,带领一队日军从莲花峰山麓被山洪冲出的一条沟壑,偷偷地攀上小天池附近潜伏下来。正当守军全力以赴阻击时,潜伏的日军插到小天池阵地背后突然开火。守军猝不及防,牺牲惨重,官兵们只好边打边撤,小天池阵地失守了。
这时,腹背受敌的守军史好集结队伍再兵分两路向山下突围。庐山保卫战整整坚持了9个月,200多场战斗,三千人剩下1653人,撤退到岷山时仅剩下840人。抗日壮士们慷慨赴难,用生命践行了不屈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