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延安颂》里头有个情节,说的是个年轻又有活力的女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了延安,一到那儿她就急着要见毛主席。
在毛主席住的那个窑洞里,她瞧见毛主席正忙着用炉子烧开水。她悄悄地,尽量不弄出声响,走到毛主席背后,然后笑眯眯地踮起脚,轻轻地在毛主席肩上拍了一下,大声地招呼他:“老毛!”
毛泽东一看见来人,立刻眼睛一亮,高兴地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这一幕,在历史上确有其事。这位能直呼毛主席为“老毛”,跟他开玩笑,被主席视为家人的女红军,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中少有的女干部之一,曾志。
曾志15岁那年就勇敢地参加了革命。1928年4月,她跟着湘南暴动后新成立的彬州第七师,一块儿往井冈山那边转移。
在井冈山那会儿,曾志跟着老公蔡协民头一回碰见了毛泽东。毛主席看着挺清瘦,眼睛里透着聪明劲儿,头发黑黑的,中分梳着,走起路来带风,自信满满。他待人可亲了,说话一套一套的,又热情又幽默。
曾志以前就老听到“毛润之”这个名字,心里头对他特别佩服。
八月份中旬那会儿,朱德带着红四军的一部分人马回到了湘南,而毛泽东则带着队伍去迎接他们,一起回井冈山。在路过宁冈的时候,毛泽东特意拐去团的驻地,看望了蔡协民和曾志两位同志。
曾志那时候肚子里的小家伙已经五个月大了,上次毛泽东还没怎么留意,这回看她肚子圆鼓鼓的,连忙催曾志赶紧离开宁冈,去井冈山的后面躲一躲,毕竟大战马上就要来了。经过毛泽东和其他几位同志的轮番劝说,曾志骑上了毛泽东那匹枣红色的马,简单收拾了点东西就上路了。
曾志生完孩子后,就当上了红光医院的总支负责人。那时候,国民党反动派三次围攻井冈山根据地,曾志接到毛泽东亲手写的信,让她赶紧把手头的工作交出去,马上赶去茨坪。
曾志那天赶在天黑之前就匆匆赶到了茨坪。毛泽东一见她,就笑眯眯地说:“前委为了把下山路上的群众工作做到位,专门搞了个工农运动委员会,里头还有个妇女组。因为你以前搞过地方群众工作,所以大家都选你当妇女组的头儿。”
想到以后能直接在毛泽东手下干活,曾志心里别提多美了。从那以后,曾志和毛泽东慢慢变得亲近起来。
曾志觉得,毛泽东不光是她的上级领导,更像是她的一位亲哥哥。她回忆道:“我们这些年轻人特别喜欢跟着他,因为他能说好多笑话,讲很多历史故事,特别幽默风趣……他总是能在轻松的氛围里,慢慢教会我们革命的道理、工作的技巧,还有那些原则,特别是怎么去做群众工作。”
曾志性格直率,在毛泽东面前总是有啥说啥。她负责写标语、搞宣传,干得起劲儿,毛主席夸她热情高涨,积极性十足,但也提醒她,做事的方法有点直接,有时候考虑不够周全,盲目行动的时候多。
曾志听了心里有点儿憋屈,毛主席递给她一张表。曾志认真瞅了瞅,这才明白毛主席的用意。表上列得清清楚楚,啥时候走、去哪儿、路过哪儿、走啥路、过啥桥,都得写得一五一十。路上瞅见啥庄稼,今年产量咋样,村里多少户人家,多少房子,瓦房几间,茅屋几座……都得记下来。
曾志瞧完那份表格后,心里顿时明白了。她原本以为,只要去收集老乡们现在碰上的难题,多跟他们聊聊天,帮上点忙就行了。但现在她才晓得,这事儿得做得更有头绪些。得搞清楚乡亲们究竟想要啥,缺啥,心里惦记着啥,只有这样,宣传工作才能做得更到位。
下了井冈山后,曾志和贺子珍就开始挤在同一张床上,共用一床被子。那时候,蔡协民给曾志写的信,曾志从不藏着掖着,直接就拿给贺子珍看,贺子珍看完后,还会拿去给毛泽东瞧,大家伙儿常常拿这事儿打趣。毛泽东心里明白他们夫妻分隔两地的难处,没过多久,就把蔡协民调到了军部,这样一来,他们夫妻俩总算是能团聚了。
按照毛泽东的提议,曾志当上了闽西团特委书记。那时候,曾志把闽西团的工作搞得热火朝天。
毛泽东开会的时候,曾志总是会到场听听。有时候,她还得搭把手,搬搬桌椅,挂挂黑板,或者给大伙儿倒倒开水啥的。
毛泽东对曾志的工作方法和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蔡协民夫妇常和毛泽东夫妇一块儿出去溜达,看看乡间的美景,有时候他们还会跑到山洞里捉几条鱼来尝尝。
曾志心里头最过意不去的一次,就是那次自己耍了小脾气,对一直都很关照自己的毛泽东发了顿大火。
1929年11月中旬某天,陈毅按照周恩来的命令,跑到苏家坡去请毛泽东回到红四军。那时候,贺子珍已经怀了六个多月的身孕,所以不能跟着部队一起走。
毛泽东找曾志帮了个忙,但曾志误以为毛泽东是想让她放下手头的工作,专门去照顾贺子珍。她一听就火了,直接说道:“我工作正忙着呢,哪有空去管她生孩子的事!”
毛泽东一听这话,以为是这样,立马提高嗓门道:“我的意思就是得靠你照料。”
曾志扯着嗓子回应:“我偏不照顾。”
真没想到,平时总是把公事私事分得清清楚楚的毛泽东,这次却异常坚决:“这事儿你得帮忙照应一下。”
曾志心里挺不是滋味:“我身为党的干部,手头上有大堆事情等着我处理,怎么可能整天守着她照顾呢?”
毛泽东这才明白过来,曾志可能是错解了他的意思:“我让你去关照一下,又不是要你整天守在那里照顾,就是希望你能多留意、多上点心。”
曾志和贺子珍关系铁得很,她肯定会主动关心贺子珍的身体状况,根本不用毛泽东提醒。对于毛泽东即将离开的事,曾志一无所知,更不知道他此刻对贺子珍的身体状况有多么担忧。
她有点尴尬地说:“我刚才搞错了,没明白你想说啥。”
毛泽东咧开嘴笑了:“懂了就好,那以后可就得多靠你了。”
曾志就那么一回,也是头一遭,跟毛泽东发了顿火。到了晚年,曾志每每想起这事儿,总是唉声叹气,心里琢磨着自己那会儿要是态度能柔和点就好了,说到底,还是年轻时候性子太急。
之后,曾志和蔡协民收到了福建省委的调令,让他们去省委机关任职。说实话,曾志心里更想留在苏区,可没办法,只能听从组织的调配。
1930年的时候,蔡协民夫妇俩到了厦门,这一待就是两年。到了1932年,曾志总算是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对他们夫妇俩还是老样子,特别关照,甚至把自己那间宽敞点的卧室让给了蔡协民夫妇,自己挪到了旁边的小房间住。
曾志晓得毛泽东特别爱看书,就找了个空儿,陪着毛泽东去了一趟图书馆。那图书馆因为打仗,早就没啥人了。毛泽东在书堆里翻了两天,最后挑了好几担书带走。
红军撤离漳州那会儿,上头批准曾志回中央苏区工作,而蔡协民呢,就被安排做了漳州中心县委书记。不过,毛主席觉得他俩要是分开了,工作肯定会受影响,特别是蔡协民身子骨弱,得有人照应。所以,在毛主席的劝说下,曾志最后还是决定跟蔡协民一块去开辟新苏区了。
毛泽东跟蔡协民夫妇道别时,特地吩咐警卫员去买了只鸡,还拿出了一罐从江西带来的牛油罐头,这可是他一直舍不得吃的东西。要知道,那时候毛泽东的日子过得挺艰难,每天就吃点白菜豆芽啥的,一点肉星子都没有。他对蔡协民夫妇这份情谊,真的让夫妻俩心里头暖洋洋的,特别感动。
这一晃眼,就是漫长的七年。蔡协民在1934年,因为被叛徒告密,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延安重逢时,已经隔了好多年。这么久没见,曾志还是跟毛泽东有说有笑地打趣,而毛泽东也还是像以前那样,对曾志充满了温暖的关心。
那时候,毛泽东吃的饭还是特别朴素,就是大米、小米加上土豆一块煮,菜呢,也就是豆芽和白菜这些家常便饭。他让曾志每周日都来他这儿,一块儿吃饭看书。曾志就经常带着女儿过来聊天。聊着聊着,毛泽东就常常会流露出对老家的想念,提起家乡的辣椒和臭豆腐,一脸回味。
1945年那会儿,上头决定派一批人去敌后工作,曾志心里琢磨着要和老公陶铸一块儿去。可当时上面的规矩严,女同志不让去,家属也不行。曾志心里那股子劲儿上来了,直接找到毛主席,硬气地说:“这事儿得分人看,我做了那么久的地下工作,为啥就不能去敌后?你们可别小瞧了我们女同志!”
毛泽东拧不过曾志,最后爽朗地笑了,大方地点头说:“行嘞!你去吧,我支持你!”
曾志那次离开后,一直等到1949年北平解放,才又见到了毛主席。3月15号那天,她和一大群干部群众早早地就赶到西郊机场去等着。为了能亲眼见到毛泽东,曾志干脆爬上了旁边的一辆吉普车顶上。
她在人堆里大声叫喊,可大家太激动了,毛主席压根儿没留意到她。
后来,陶铸不在北京干了,曾志就跟着陶铸去了广东省委那边工作。曾志老得去北京出差啊、学习啥的,还会跑到中南海找毛主席聊聊天,他们经常拉拉家常。有时候,曾志还会跟毛主席说说陶铸的那些小毛病。
这么多年,毛主席对曾志特别好,就像自家妹妹一样。工作上,曾志要是和陶铸有了啥意见不合,她就会直接找毛泽东聊聊。毛泽东呢,每次都是笑着安慰她,或者帮她出出主意,把问题解决掉。
曾志心里明白,毛泽东对贺子珍有着深厚的感情。1959年在庐山开会那会儿,曾志帮忙安排了贺子珍和毛泽东见上最后一面。他们俩聊了一个钟头,说了好多心里话。
六十年代初那会儿,毛主席经常跑广东去,要么是检查工作,要么就是去休养放松。他特地叮嘱过曾志,得跟省委、市委说一声,得赶紧找人把那些老字号招牌、有名的街道给拍下来存好。要不啊,以后这些记录着历史的东西和房子,可就都没了。
但那时候,曾志明显没太琢磨透那句话,也没把它放心上,任务完成得既不充分也不彻底。后来,她才渐渐明白毛主席为啥要那么讲,心里头经常感到挺愧疚的。
1964年,曾志和陶铸一块去北京开会。那时候,毛主席已经不再是一线领导了。会议搞完后,毛主席找了个“过生日”的由头,特别搞了个小聚会,说白了就是他自己出钱请大家搓一顿。
曾志夫妇依旧和毛主席坐在一桌吃饭,但现在氛围挺紧张的,大家都埋头吃饭,只有毛主席还在讲话。曾志不再是当年那个年少轻狂,敢直接叫毛主席“老毛”的女战士了,她也跟大家一起,默默地吃着饭,不说话。
宴席结束后,毛主席拉着钱学森和陈永贵,给他们介绍起曾志:“这是曾志同志,她可是从井冈山过来的老同志,现在井冈山那边认识的老面孔可不多了。”曾志听到这话,心里头涌起了好多感慨。
1969年,曾志被安排到了粤北的山区去干活。那边条件挺苦的,但她还是拿出了老红军那股子不怕苦的劲儿,跟大家一起下田种地。可广东那边实在是太湿了,加上曾志年纪也大了,身子骨受不了。于是,她就给周总理和邓颖超写了封信,说想调到北方去工作,身体能好点。
后来,曾志被安排去了陕西临潼的休养所。到了那儿,他碰到了好多以前的老朋友,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下下棋,这样一来,他的心情和身体都渐渐恢复了不少。
她挺有创意,在房子周围种满了果树和花朵,那些种树的土是她亲自挑来的,至于肥料,则是她从公厕一点点收集起来的。
曾志在这儿过得挺开心,但问题是组织关系、工资发放还有医疗都在不同的地方,实在是挺折腾人的。因此,她还是心心念念着想回北京去。
要解决这个难题,曾志只能去找毛主席帮忙。
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说了说自己碰上的那些棘手事儿。说实话,她心里并没底儿,觉着希望不大。可谁承想,后来她竟接到了李瑞山的电话,说让她去西安一趟。
李瑞山告诉她:“毛主席已经看过你的信,并且给了你两个选择。要是你乐意待在西安,省委那边可以给你找工作;要是不想在西安,你也可以申请调回北京……”
曾志一听这话,心里头热乎乎的,立马就说:“行,我回北京干活去。”
1973年3月8号那天,曾志一家子打包好所有东西,兴高采烈地搭上火车,一路向着北京出发。
到了北京,汪东兴特地去找了曾志,跟她说,现在到了北京,就算是退休了,不用再去上班了。
组织给曾志分了一套房子,但要过好几个月才能整修完毕。所以,他们一家被临时安顿在万寿路的招待所里。巧的是,那儿还有曾志以前的老战友,大家伙儿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就等着看看形势会怎么变。
1976年9月9号,毛主席离开了我们,曾志去跟他做了最后的道别,看了他老人家的最后一面。
曾志陪伴毛主席战斗了五十年,真是特别走运,因为毛主席就是引领她走上革命道路的人。她对毛主席心怀深深的尊敬、信赖和爱慕,同时对共产主义信仰坚守不移,至死方休。这位为新中国革命事业拼了大半辈子的老战士,她和烈士蔡协民的儿子,直到她离世,都还在井冈山耕田种地。
她临终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骨灰能被安葬在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旁边的树林里,紧挨着小井烈士墓,好让她能与那片庄严的青山永远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