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量相当,同为副省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青岛与宁波是经常被拿来比较的两座城市。
2017年,宁波GDP总量超过青岛,升至全国第12位。
之后,宁波一路狂飙,并将目标锁定“GDP全国前十”。
2024年,宁波再一次超越天津,GDP排位升至全国第11,距离全国前十的目标只剩一步之遥,领先青岛的优势也扩大到1400多亿。
整体来看两市2020年-2024年五年间的表现,宁波GDP增幅高达44.04%,高居GDP15强城市之首,比青岛34.83%高出近10个百分点。

宏观指标之外,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更能体现经济发展效益的指标方面,青岛与宁波的差距更大。
2020年-2024年,宁波、青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分别为18.51%、6.82%,青岛只有宁波的三分之一多。

随着投资下行、地方卖地收入锐减,培育优质企业扩充税收收入,已成为地方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
在此背景下,青岛收入增速远低于宁波,也很大程度是受税收低、财税比低的影响。
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财税比只有70.01%,较上年下降5.19个百分点;宁波财税比为80.1%,比青岛高出近10个百分点。
2024年,宁波与青岛新版国土空间规划陆续获批,两市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路线图明确。
这其中,在城市性质的表述上,青岛被确定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综合性交通枢纽”,高于宁波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在城市功能方面,青岛是“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而宁波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全国航运物流中心、‘一带一路’港航合作重要节点城市”。
显然,宁波在全国制造业、科技创新和航运物流方面的功能定位,要高于青岛。
这实际上也反映出两市不同的优势:
青岛的城市性质和功能更注重综合性和对外开放,宁波的城市地位主要体现在产业层面。
那么,在新一轮周期下,青岛还能超越宁波吗?
青岛与宁波的差距在哪?青岛要向宁波学习什么?
1
这几年,在全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大潮下,深圳与苏州两座工业强市、新兴产业强市,成为青岛的对标赶超对象。
再到今年初“六小龙”垂直崛起,全国城市掀起学杭州热潮。
不过,从现实角度来说,无论是背靠香港、GDP总量已达3.68万亿的深圳,还是背靠上海、GDP总量已达2.67万亿的苏州,以及互联网经济高度发达的杭州,三市都拥有青岛无法比拟的区位禀赋和产业资源禀赋,成功的路子并不容易复制。
相比之下,与青岛GDP总量接近、同样属于沿海港口城市的宁波,与青岛的发展存在不少相似之处。
宁波拥有全球第一大港,其在做大做强港口物流、港口带动产业、繁荣外贸等方面的经验,无疑对青岛有更高的实操价值。
再者,从产业角度看,宁波与青岛的优势产业都偏传统,两市优势产业都包括汽车、家电、石化等。
当前,宁波绿色石化、汽车产业两大支柱产业保持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3000亿元。
可以说,学习赶超宁波,既是青岛落实国家战略的需要,又是补上自身产业短板的需要。
当然,现实一点说,青岛要赶超深圳苏州杭州,也要先赶超宁波才行。
2
全方位对比青岛与宁波各项指标,青岛在工业、进出口以及市场主体的含金量等方面,与宁波存在较大差距。


工业方面,宁波、青岛2023年规上工业总营收分别为24799.95亿元、12963.2亿元,规上工业利润分别为1375.2亿元、613.07亿元,青岛都只有宁波的一半左右。
规上工业利润率上,宁波、青岛为5.6%、4.7%,宁波比青岛高了0.9个百分点。
进出口方面,2024年,宁波、青岛进出口总额14200亿元、9076.7亿元,青岛只有宁波的六成多。
分析两市的进出口结构,宁波的出口额(9455.3亿元)要明显高于进口额(4747.2亿元),显示出宁波在全球贸易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青岛与宁波更大的差距体现在企业方面。
整体上看,截至2024年底,青岛实有市场主体210.26万户,宁波为142.17万户,青岛要比宁波高出不少。
尽管市场主体数量庞大,但青岛企业质量却不高。
在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宁波、青岛各有418家、219家,青岛只有宁波的一半多;
在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方面,宁波、青岛各有104家、39家,青岛只有宁波三分之一多;
在A股上市公司方面,宁波、青岛各有122家、65家,青岛只有宁波的一半多;
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方面,宁波、青岛各有22家、4家,青岛还不足宁波的五分之一;
在中国企业500强方面,宁波、青岛各有8家、7家,青岛同样低于宁波。
优质企业的差距,直接反映在两市税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效益指标上。
2024年,宁波、青岛税收收入分别为1434.2亿元、937.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1790.5亿元、1339亿元,青岛仅有宁波的七成多。
3
宁波工业强势、经济效益突出的背后,是宁波立足港口资源禀赋,以港口全面带动产业腾飞、做强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脉络。
这其中,宁波两大支柱产业石化产业、汽车产业的强势发展,很大程度是受益于港口的拉动。
2024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大港,拥有亚洲最大的原油码头宁波实华45万吨原油码头,以及全球第二大单体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
在港口优势带动下,宁波大力发展绿色石化产业,毗邻港口而建的镇海片区、北仑片区和大榭片区三个石化集聚区,集聚了中石化镇海炼化、大榭石化、万华化学等一批石化行业龙头企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高。

雄厚的产业基础上,宁波正在密集引入中石化高端石化项目,持续做强绿色石化产业。
2021年,中石化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1000亿元的中石化镇海炼化扩建1500万吨/年炼油、120万吨/年乙烯项目投产。
接着,2023年11月24日,镇海炼化15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项目开工,将建设150万吨/年乙烯装置等18套工艺装置及相关配套设施,当天,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宁波市政府签约共建中石化宁波新材料高端创新平台。
石化产业之外,宁波汽车产业同样借助港口优势加速出海,实现迅猛发展。
并且,由于宁波汽车产业一大优势在汽车零配件等中间贸易品环节,相关产品出海,还强化了宁波在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关键地位。
青岛引进奇瑞KD件出口项目,也是相似的道理。
据《2024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宁波有7家企业入围中国汽车供应链百强名单,其中均胜电子入选全球汽车供应链百强。
目前,宁波均胜电子、宁波华翔、旭升股份、拓普集团均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
从2024年表现看,宁波汽车零配件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出口额312.1亿元,增长13.8%。
在整车出口方面,宁波早先出海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领克, 海外出运量累计超8万辆,连续三年位列欧洲市场单车价格4万欧元以上中国品牌出运量第一。
宁波还在继续扩建港口,便利新能源汽车出口。
比如去年底全面建成的宁波港梅山港区,2024年前三季度通过集装箱形式出口的新能源汽车量达到了13571辆次,同比增长95.21%,已超去年全年10775辆次的出口总量。

宁波港梅山港区梅西滚装码头汽车堆场
4
客观说,在工业强势的另一面,宁波科技创新成色不足的短板也比较明显。
2023年,宁波R&D经费投入强度只有3.08%,在GDP15强城市中排在倒数第三,只高于重庆和青岛。

宁波发力科技创新,主要侧重与优势产业的结合。
比如,立足新材料产业的优势,宁波大力发展磁性材料、石墨烯等新兴产业。
2022年,宁波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获批组建,成为全国石墨烯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同时,宁波磁性材料集群也入围了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
目前,宁波磁性材料集群已走出上市企业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集群规上企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左右。
宁波磁性材料集群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前瞻布局科研体系,构建起灵活的科研管理机制和人才工作体系,吸引大量高端人才,使得宁波从一座没有任何稀土矿资源的城市,打造出国内集聚度最高的磁性材料集聚区。
据了解,早在2004年,宁波就布局建设了浙江首家国家级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并成立了磁性材料事业部。
此后,宁波又陆续引进了浙江省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浙江省磁性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国内先进研发服务平台,构建起全球体量最大、研究门类最齐全的磁性材料研发创新平台。
5
产业对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视角,宁波的干部选拔。
宁波似乎格外愿意给有理工科背景、高学历、懂产业的年轻干部机会。
2006年5月,33岁的清华才子吴胜武出任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局长,他也是当时浙江省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
曾经的全国学联副主席,信息化专家……吴胜武的头上有太多光环,他上任后给自己的职位是: “我只是宁波的CIO。”
吴胜武后来离开宁波后在ICT领域的成绩也证明了宁波的眼光。
眼下,宁波发改、科技、经信等跟产业相关的职能部门一把手都基本是高学历的年轻干部。
1977年出生的宁波市发改委主任、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局局长曹敬之,拥有武汉大学研究生学历,是一位经济学硕士。
1976年11月出生的宁波市科技局局长费小琛,是清华机械系博士,当年曾随清华大学博士生报告团在江西南昌挂职。
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王懿栋是一位80后,1982年1月出生,他还是民建宁波市委会副主委(兼)。
这些年轻干部的实际表现如何,外界很难评判,但敢于任命提拔年轻专业的干部,是一个城市不甘平庸、敢于突破、敢于担当的缩影,意味着这座城市肯定会有很多打破常规、冒险创新的举措。
就像青岛人最为怀念的上世纪90年代,一样有许多朝气蓬勃、敢于创新的干部,一样有许多开天下之先的创新举措。
如今的青岛,格外需要那股遇到问题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往前一步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