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也有撬动改革的效果

时代邮刊 2025-04-25 23:50:47

你领“国补”了吗?“以旧换新”了吗?过去一年,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线下商场,那些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好消息是,这样的补贴政策仍将继续。今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诸如“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强化消费品牌引领”“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等表述,让人们明显感觉到,各项支持力度还将更加可观。

根据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今年将发行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上年增加了1500亿元,而首批资金810亿元也已经提前下达。

一些地方也很快出台了配套措施,各具特色。比如聚焦“首发经济”,上海着重落地一批重磅首店、推出一批全球首发、集聚一批新品首秀;浙江则提出发力演唱会,要“月月有顶流、周周有经典”。

《方案》不只是鼓励消费这么简单,背后还有以消费促改革的意味。比如明确提到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等。这是对收入分配方式的变革,更加彻底,也更需要长线功夫。

从一些表述能看出端倪:“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等等。可以想见,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撬动居民增收、收入分配、土地权益等一系列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每一个人的“消费力”。

而在增收之外,一系列政策形成合力。比如《方案》还提到了保障休息休假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 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也提到有序减少消费限制,要分年限保障“久摇不中”无车家庭购车需求等。这些同样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由此可见,消费成了一个原点,各项措施从不同方向伸出枝叶,逐步完善社会纹理中的细节。这其实和消费本身的特征有关——消费关系到“政治经济学”,也关系到“社会心理学”,消费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终端呈现,在此之前,其实还有一连串的“决策链条”。

比如人们购买一件东西,不仅会看东西的价格、质量的好坏,其实还有很多因素:个人的收入状况,对未来的整体预期,社会的保障水平,自己的闲暇时光,等等。在一连串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凝结为“买东西”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行为。

今天,人人都想旅游,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假期,一切也都无从谈起;消费者想买汽车,解决代步问题,但受限于号牌限制,也只能望“车”兴叹。这种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状况,正是消费的真相。

这也是为什么促进消费,最终落点却成了改革。消费并不是“有钱就好”,它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支撑。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方案》的意义,将消费作为一个锚点,通过一系列改革为其助力,而消费提振、经济向好等人们期待的结果,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期待更多实打实的优惠政策,赋予人们消费的底气。这不仅是让人们更从容地消费,也是在压实民生的厚度,创造一个更加理想的生活空间和消费语境。

原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81期

2025年4月·新中年

编辑/王雅娜 作者/易之

编 辑 | 胡晨曦 审 核 | 李 玲 终 审 | 黄 菲

0 阅读:4